《兵车行》自读指导

一、学法指导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
(一)整体感知
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
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这几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给读者以触目惊心的感觉。
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本诗的警策句是哪句?
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人民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3、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
明确: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纵然“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心灵受伤之深,同时也有力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愤激和控诉。
三、能力生成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xíng)  声啾(jiū)啾  边庭(tíng)
b、车辚(lín)辚  生荆杞(qǐ)  戍(shù)边
c、干(gān)云霄  生男恶(wù)  村落(luò)
d、马萧(xiāo)萧  急索(suǒ)租  陇(lǒng)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b、耶娘妻子走相送
c、尘埃不见咸阳桥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3、对下列诗句用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弓箭各在腰 “弓箭”不专指弓箭,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武器。
b、尘埃不见咸阳桥 车马扬起的灰尘,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用了夸张的手法。
c、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d、被驱不异犬与鸡 “犬与鸡”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役夫。
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但云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
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壮丁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四、拓展练习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揭露现实的广度深度和表现技巧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下比较。
参考答案
能力生成:1、b2、c3、d4、b
拓展练习:(1)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   汉家   千村万落   警策   租税   数词   广度   杜甫   山东   诗人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