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退避三舍(重耳)

  摘要: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以及解释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退避三舍(重耳)

  退避三舍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

  [反义] 针锋相对 锋芒毕露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人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①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

  ②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 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教案   汉语知识   成语大全   晋国   国君   楚国   正音   成语故事   楚王   战时   大王   诺言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