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背诵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2.1 、2.3  、13.6 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 用 社稷 相 国 家 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 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 
 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说明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都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四、以第一课《为政以德》来说明: 
 1、怎样处理好字、词、句 
 2、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评析,传承文化传统 
      弄清每一专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二语文   修文   儒家   孝弟   节用   孔子   统治者   课文   词语   百姓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