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二

  相信大家都在努力复习在为小升初的考试做准备,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知识点(一)

  (关联词、句式变换、修改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等)

  (一)关联词

  能够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比较复杂的句子的词语,就是关联词语。恰当的使用关联词语,能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协作时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并列关系——分句之间是并列的

  既„„又„„ 那么„„那么„„ 一边„„一边„„ 有的„„有的„„

  不是„„而是„„

  递进关系——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但„„还„„ 不光„„还„„

  „„甚至„„ 不仅„„还„„

  选择关系——表示要在前后两个分句中所说的情况中选择一种。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或者„„或者„„

  转折关系——前后分句的意思比是顺着说,而是有了转折。

  虽然„„但是„„ 虽然„„可是„„ „„却„„ 尽管„„还是„„

  „„然而„„

  假设关系——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说出假设情况后的结果。

  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 假如„„就„„ 哪怕„„也„„

  因果关系——前后分句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 „„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

  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出这个条件下的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都„„ 无论„„也„„

  取舍关系——前后分句写了两种情况,说话人选择其中之一,舍去其余。

  宁可„„也„„ 与其„„不如„„

  (1)一般方法

  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在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

  (2)两个注意点

  搭配要得当:使用一组关联词语是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是句意畅通、明确。

  运用要合理: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关联词语。

  小学语文知识点(二)

  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好象 仿佛 像„„似的 如同 像„„一样 „„是 成了„„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词组成。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

  (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

  (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近,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常出现在“五言”或“七言”古诗中。

  七、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一样。( )

  2、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了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3、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6、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 )

  7、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

  小学语文知识点(三)

  (1)解释说明;(2)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声音的中断或延续。

  (1)表示引用别人或者直接说出来的话;(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3)表示成语、谚语、俗语或表示声响的词语,专用词语。

  “的、地、得”的用法和练习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理解方法一: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但是小学生未必懂得什么事副词,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模糊说法。

  【1】“的”——用在名词前,就是用在一个“事物的名称”前面(的+名词)

  【2】“地”——用在动词前,动作、表情、状态的词前 (地+动词)

  【3】“得”——用在动词后面,其后往往还有个形容词(动词+得)

  理解方法三:

  如果孩子连动词、名词也不能理解,我想或许编个口诀一样的句式来帮助记忆区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1】“的”字口诀——“什么样的东西”

  【2】“地”字口诀——“怎样地动”

  【3】“得”字口诀——“动得怎么样”

  理解方法四:

  真的没有办法,也可以按照典型句子去套词的方法。如:

  编个典型句子:我的闹钟叮叮呤呤地叫,叫得我睡不着。

  可以让孩子按这样的格式不断模仿造句:我的小狗飞快地跑,我追它追得累坏了。

  如:我看着他慢慢( )向前方走去。

  缩成关键部分:慢慢( )走;从而判断用“地”

  反之,可以用扩句的方式,理解一些句子,

  如:我要( )菜来了,你要( )呢?

  扩成:我要的菜来了,你要的菜呢?【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

  如:“不由得”、“顾不得”、“怪不得”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教案   语文   语文相关   综合性学习   漓江   分句   问句   口诀   知识点   动词   小学语文   句子   词语   事物   关系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