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什么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胜:读作四声

  英文解释

  1. He sits no sure that sits too high

  出处:

  苏轼(北宋)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处不胜寒

  注释:旦:天亮

  把:握

  胜:承担,承受

  婵娟:指月亮

  “绮”拼音为:qǐ,念 yǐ 就错了。

  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缘由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原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例如,庐山比九江高出1132米,冬季1月平均温度却从4.2 降到-0.2 ;夏季7月从29.4 降到22.5 。冬季降低了4.4 ,夏季降低6.9 。我们把两个地点的温度差除以它们的高度差(以100米为单位),就得到它们之间气温的温度梯度,九江与庐山的温度梯度1月是-0.39 /100米,7月是-0.61 /100米。

  温度梯度不仅随季节变化,而且随地形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秦岭北坡就小于南坡,北坡年平均温度梯度-0.45 /100米,南坡却有-0.54 /100米。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冷空气经常聚集,减少了盆地与高山的温度差值。北坡冬季月温度梯度只有-0.34 /100米,而南坡处在冷气流的北风位置,1月仍有-0.54 /100米,但在夏季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南北坡温度梯度都是-0.55 /100米。

  另外,由于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高山上的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也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用最热月温度减去最冷月的温度的差值表示年变化,称为年较差。九江的年较差为25.2 ,到庐山就降到22.7 ,年较差不仅随高度减少也可因坡向不同而有差别。秦岭以北的西安年较差达27.6 ,到华山降到24.2 ,可是在秦岭以南的安康年较差只有24.2 ,与华山几乎没有差别。当然,这与安康纬度偏南,云、雾及降水较多的也有很大关系。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教案   汉语知识   词语大全   秦岭   庐山   差值   琼楼玉宇   梯度   山地   较差   气温   大气   温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