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5.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
《沁园春•雪》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沁(qìn)  娆(ráo)   逊(xùn)   莽(mǎng)   胤(yìn)
2. 形近字
沁(qìn)沁人心脾  弛(chí)松弛  蜡(là)蜡烛  竟(jìng)竟然 
泌(mì)分泌       驰(chí)奔驰  腊(là)腊月  竞(jìng)竞赛 
3.多音字
  (fēn)分别   (hàn)汗水    (huán)归还    (cháo)朝代
分             汗              还               朝
  (fèn)成分   (hán)可汗    (hái) 还是    (zhāo)朝阳
   (yè) 呜咽     (shù)分数
咽 (yān)咽喉   数 (shǔ)数一数
   (yàn)吞咽     (shuò)数见不鲜
4. 解释词语
【西 风 烈】西风即指秋风。烈,强烈、猛烈。
【  咽  】声音受阻而低沉。
【如  铁】像铁一样牢固,难以攻破。
【残  阳】日落时残存的晚霞。
【北  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折  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俱 往 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5. 文学常识填空
(1)《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忆秦娥”是__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按字数分,《忆秦娥•娄山关》是___________,《沁园春•雪》则是___________。
(2)词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分上下两片,又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词的曲牌、字数、平仄都是规定好的,所以词又叫 “____________”。
(3)霜晨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5)《沁园春•雪》中表现诗人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牌  题目  小令  长调
(2)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上阕  下阕  填词
(3)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4)雄关漫道真如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词”知识回顾
【明确】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3.题目解说
【明确】《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从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片,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4.《忆秦娥•娄山关》写于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首词表达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
【明确】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达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
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沁园春》书赠民主人士柳亚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试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中,体会词中雄奇壮阔的意境,领悟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明确】诗人站在想像中的最高点上,总写北国冰雪飘,白雪茫茫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是那样的清新开阔,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开阔,让人顿生心心驰神往的热爱向往之情,难怪历代英雄们为此竞相折腰,进而建功立业,但哪一代帝王也没有当今无产阶级英雄的见识和胆略,他们文武兼备,必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不朽的功业。
6. 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红字的表达效果?
(1)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碎”:在诗中是“细碎”的意思。能通过细碎杂沓的马蹄声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在诗中是用来形容晨风中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通过这个词,既写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明确】“顿”:在诗中是“一下子” 的意思。诗人通过一个“顿”字,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明确】“略”和“稍”:在诗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
7.结构图表:
                西风猛烈
        上片 空雁霜月 娄山关战斗中行军 不怕困难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压倒敌人
忆秦娥•娄山关   雄关如铁                      
              从头越过                  
        下片 苍山如海 越过娄山关的情形 气概豪迈
                夕阳如血
                 (1)写北国雪景             
      上片描写 (2)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北国壮丽雪景
               (3)想像雪后风光  抒热爱之情    
沁园春•雪                                              热爱祖国山河
               (1)承上启下过渡                  歌颂无产阶级
      下片议论 (2)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数帝王不足 
                  (3)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颂当今英雄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1)《忆秦娥.娄山关》:
选材巧妙,注重侧面烘托。
析:这首词写的是娄山关战斗,但词中字面没有一个字写战斗。词作略去了战斗场面的描写,只是以烘托的笔法,侧面描写了从“霜晨”到“残阳”这一天的战斗生活,虽未写战斗的过程,但是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极为深刻动人。
(2)《沁园春•雪》:
①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②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③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明确】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悲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有了这些作为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写景、抒情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史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4. 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一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四、课内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 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   娄山关   遵义
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  嗽叭声咽  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6.再别康桥
1. 作者回顾
徐志摩(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红的字注音。
骤(zhòu)  棂(líng)
2.形近字
缀(zhuì)点缀    缓(huǎn)缓慢    扯(chě)拉扯
掇(duō) 拾掇                     
辍(chuò)辍学    援(yuán)援助    址(zhǐ)地址
3.多音字
  (bēng)绷紧       (juǎn)卷袖子
绷 (běng)绷脸     卷
  (bèng)绷硬       (juàn)试卷
4.解释词语
【剧 烈】猛烈。
【骤 然】突然、忽然。
【窗 棂】窗格子。
【告 别】离别、分手。
【声 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5.文体知识填空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______________,选自 ______________ 。
(2)本诗描写的是20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知识青年______________的一段特殊历史。
(3)我的心______________一阵疼痛,一定是______________的针线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食指  《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2)六七十   上山下乡
(3)骤然  妈妈缀扣子   穿透了心胸
二、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2.题目解说
【明确】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3.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
4.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5.结构分析
【明确】这首诗一共七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第二部分(3-5):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
第三部分(6-7):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
这首诗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的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的心灵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话褪去了灿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悲哀与人性的永恒的喟叹表露无遗。
(2)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3)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
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 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
2.如何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和主题内涵?
【明确】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国一股不小的“知青文学热”。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理和感受。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时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点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3.知青历史有关资料
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5年8月9日,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萝北县,建立了北大荒“北京庄”。发起人是扬华、李秉衡等。
小学毕业的河北省临西县的吕玉兰,回乡建立了第一个合作社,15岁就当了社长,是全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了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其中有25名女孩子,最小的15岁,她们住简易草棚,吃稀饭箩卜干,每天只有3分钱的菜金。
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196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中央为此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
北京第一批到北大荒去的知青有248人,最小的14岁。
1966年5月17日,上海市文化广场13000多名知青聚会,上海市委要求上海知青“鼓起革命勇气,下定决心”,积极投身新疆建设,在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事业中作出贡献。
196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但复课闹革命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废除考试制度、大学停止招生后,全国中学已经积压了66.67两届毕业生没有分配。196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的积极分子”。于是,大批中学毕业生被继续稳定在学校进行“教育革命”。
1967年11月8日,上海市66届大专院校毕业生誓师大会召开。毕业生们表示要到内地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8年3月,北京市青年蔡立坚毅然来到山西省榆次县黄采公社杜家山插队,成了第一个要求插队的红卫兵。
1968年6月18日,上海市组织的上山下乡勘察小分队出发,他们都是1966届毕业生,也是上海市首批被批准上山下乡的红卫兵。
1968年,积压在学校的毕业生已经不止66.67两届,加上68届毕业生,共计达200万人。7月27日,上海首批赴农村落户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开始陆续前往安徽和上海市郊区的崇明、奉贤等县的国营农场。毕业生在临行前,各校都举办了上山下乡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1968年8月起,全国掀起了宣传“再教育”的高潮。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指示,指出:“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主要是到农村去,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
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全国八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的知青许多人被下放到了边远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全国知青大量的在本省农村插队,共有267万多知青投身其中。
1969年12月,在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一年时,上海已有48万高、初中毕业生奔赴黑、吉、蒙、滇、黔、赣、皖和上海市郊区农村插队落户,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全体常委全部奔赴边疆农村。
到1972年,上海知青猛增到百万人,并涌现出金训华、黄山茶、林场11位小将、郑培志等一大批英雄人物。金训华是为在激流中抢救两根电线杆牺牲的。
下乡几年后,红卫兵步入了青年。七十年代的知青有了政治危机感,特别是林彪事件后,他们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农村冷静地对自己、对社会作了反思。红卫兵运动已走向了低谷,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了幻灭。
据1975年12月23日新华社报道:在毛泽东主席1968年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国知青一浪接一浪地掀起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到当年年底为止,我国上山下乡的知青已达到1200万。1975年当年,全国有200万知青上山下乡。
1972年林彪事件和1973年李庆霖“告御状”后,在上山下乡背后的知青的苦难历程也不时通过一些会议渠道,小道消息在扩散。
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
直接分管知青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事就头疼。”知青问题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李庆霖时间后,中央才根据毛泽东的“统筹解决”的指示,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订一个长远规划”的问题。
1976年2月,毛泽东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
1978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纪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是对这场运动的总结。
全国知青“胜利大逃亡”是从1978年云南知青开始的。上海知青丁惠民是个重要人物。
1978年9月,云南景洪农场教师、上海知青丁惠民等人给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联名信,信中历数了云南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以及对生活的绝望,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家乡。
10月7日,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中央下决心解决知青的七个方面的问题。
10月31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会议纪要认为:“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商调,分到新的工作岗位时,其待遇按调动工作处理”。这一决定在支边知青中一下乱了套。他们说:到农村插队,可以通过招工回城,
云南知青出现了顺口溜:插队插队,越插越对,插场插场,越插越长,改变现状,只有上访。于是,罢工、请原之风迅速在各地兴起。
11月16日,丁惠民给邓小平副总理写了第二封公开联名信,信上签名的知青逾万。其后,云南七个农场的三万多知青参加了罢工。使工作瘫痪,生产停顿。
12月7日,云南知青再次向华国峰、中共中央、邓小平写了第三封请愿信,同时,成立了农场知青北上请愿筹备组,组织北上请愿团。
12月9日,知青发布了北上宣言,同日开始大罢工。罢工席卷了云南全省。
12月16日,请愿团从云南省景洪出发,次年2月27日到达北京。
云南省的知青,在全国占的比例不大,仅百分之一,但云南知青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注目。1973年7月,中央关于惩治吊打知青和q###j女知青的文件都是针对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整个兵团,发生捆绑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达1894人,其中2人被打死;挑戏奸污女知青的干部有286人,受害女知青达430人。
1979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副总理余秋里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王震、陈慕华、谷牧、王任重、康世恩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基本同意国务院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六条意见。这六条意见是:
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
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
3.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
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
5.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
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1979年6月上旬,云南省召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市商讨如何落实国务院“六条”精神时,昆明、成都和重庆代表很干脆,表示保证在六个月内,优先安置云南知青返城。但北京和上海采用了变通办法,同意走病退、困退这条路。
四.课内阅读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采用了物我颠倒的错觉,其实是 ______________在起动,这从物理角度来看,是把______________作为了参照物。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把妈妈和北京放在一起来写?
3.第三节中说“这是我最后的北京”,“最后”意味着什么?
4.该诗的题目是“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该诗再现的是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一幕,请结合历史知识,说说毛泽东当年对此事件发出了怎样的号召?
【参考答案】
1.火车   火车
2.北京是自己的故土,是北京生养了自己,如同妈妈一样。
3.意味着自己将不再回来。
4.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为,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8.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
学习本诗: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忧郁( )   向往( )   瞬息( )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 《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说说“路”象征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指出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
诗中的“路”象征着人生之路。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你所作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你的一生。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 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课外拓展
俄国诗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12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18XX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他写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诗篇(《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含有民主主义精神。
普希金的声望和影响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决定让他到南方去当差,这实际上是一次变相的政治流放。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茨冈》(1824),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 《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1830年,普希金的作品多,他写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四个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长诗《柯洛姆纳的小屋》、历史讽刺故事《牧师和他的工人巴尔达的故事》,还有近30首抒情诗和一些时论性的文章。
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当时,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 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   普希金   罗斯   俄国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知青   北京   诗人   单元   农村   作者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