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学案分析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而言,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关键点,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重点,学生与自己对话是难点。
[教学目标]
1.识读课后16个生字,识记其中的“闰、毡、猬”。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弄不明白的词语,如,“郑重、值年、祭祀、装弶、伶俐……”等。
2.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得少年闰土就是你的朋友。
3.与课文中的闰土交朋友,享受他英俊的少年形象与他那“奢侈”的故事。
4.敞开心扉,与朋友闰土对话,感悟属于少年季节的“色彩”与“梦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网上查阅鲁迅生平以及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预习第20课《少年闰土》了吧?
生:是
师:请写一写课题,好吗?如果愿意,可以写到黑板上。请注意:“闰”字。
生:有的在本子上写,有的在黑板上写。
师:我想知道,鲁迅的这位少年朋友为什么取名叫“闰土”?
生:因为他是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闰土。
生:他的父亲非常爱他。
师:是的,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寄托着父母希望与爱心。
师:“闰土”,他的父母会这样喊——
生:
师:作为朋友鲁迅会这样喊——?
生:
师:你把闰土当朋友,会喊——
生:
师:这就是要认识的朋友——“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与课题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既识记了“闰”字,又了解“闰土”的来由,同时通过角色变换,心理换位,呼唤“闰土”,闰土在我们一声声的呼唤里,与我们情感移近,逐渐从书上走向我们的心里。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练习读文
师: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一位能干会玩、英俊洒脱的美少年。你们喜欢这位朋友吗?
生:喜欢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示你的喜欢吧!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再练习把课文读一读,待会儿,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练习读书,书声琅琅
(二)展示读文
师:(面向全体,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三)了解大意
[情境创设,师生对话,感知内容: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师扮)与你交流谈话……]
妈妈:宝贝儿,回来啦?!快把书包放下!
儿子:是!老妈!
妈妈:儿子,今天学得什么课文?
儿子:少年闰土
妈妈:少年运土?往哪里运?
儿子:是闰rùn土tǔ,不是“运土”。
妈妈:瞧,妈这耳朵!哎,这闰土是谁?
儿子:他是鲁迅三十年前的一位好朋友!
妈妈:长得啥样?
儿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妈妈:好可爱的孩子!这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吧!
儿子:是啊!好多“题目”我可能都考不过他!
妈妈:说我听听!
儿子:他月夜看瓜,见猹咬瓜,举起钢叉就刺,好机敏、好伶俐啊!
还有他下雪捕鸟,海边拾贝壳……可好玩啦!
……
[设计意图]
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其一,在初读阶段,执教老师要把当堂练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最初的读文(“对话”)练习,以期全体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保住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对读得有声有色者多鼓励。
其二,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讲的什么。当然,这一信息的反馈,提倡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而非暖瓶注水——硬灌。
三、书写练习、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
捏niē、扭niǔ、胯kuà、郑zhèng、拜bài、租zū、允yǔn、厨chú、颈jǐng、缚fù、稻dào、贼zéi、畜chù、闰rùn、毡zhān、猬wei
2.临写生字
(强调写字姿势,做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握笔做到“三个一”)
3.默写生字
四、熟读课文、练习批注
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
[设计意图]
与写字对话,在识记成为第一要义的同时,还要明确写字不仅仅是识字的一种手段,还利于养成一种认认真真做事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检查反馈
师:(口述)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听写
师:与课文对照
[设计意图]
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很多。其中,教师背诵,学生听写就是一种。
教师背诵课文,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听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并积累文本语言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批注课文,师生对话
1.选准方向,潜心对话
师:(出示课前预习题)“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根据你的课前预习,请再次默读课文,补充完善你的思考,把感想、体会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时间十五分钟。
生:读书、思考、批注。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首先,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于学生,一如导游要先熟悉景点,然后才能正确导向;
其次,学生与文本对话要选准话题。譬如:“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
再者,要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所产生的独到想法。
2.正确导航,重点对话
(1)对话重点: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
关于“月夜刺猹”的对话:
——刺猹的条件
——刺猹的过程
——刺猹的结果
——刺猹的评价
关于“雪地捕鸟”的对话:
——捕鸟的工具
——捕鸟的经过
——捕鸟的结果
——捕鸟的快感
关于“海滩拾贝”的对话:
——拾贝的时机
——拾贝的过程
——拾贝的成果
——拾贝的享受
(2)“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鲁迅看来,是“希奇”的事,为什么?
(我被圈在四壁高墙的大院里了!)
(3)“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你看来,是“希奇”的事吗?为什么?
三、突破难点、自我对话
师:如果让你和闰土交换少年你愿意吗?请你上网和少年闰土qq(聊聊天),不妨先动笔起个草吧。时间十分钟,不少于250字。
生:奋笔疾书
[设计意图]
运用网聊的形式,愉悦学生的心里,突破与自己对话的难点。
四、文本延伸,深度对话
师:读读周国平的《童年的价值》,再读读《少年闰土》,你们一定有新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生:孩子们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鲁迅与少年闰土对话,表面上是羡慕闰土心中装满无限“希奇”的事,实质上,是在向那个时代讨还他少年应有的故事与梦想。引导今天的少年与《少年闰土》对话,不就是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再向他们讨还少年应有的“色彩”与“梦想”吗?
【名师简介】
孙建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的封面人物,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香港中文大学兼课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凤光小学。曾获江苏省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全国上课讲学一百余场,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彰显扎实、灵活、创新、诗性、人文、激情、幽默的艺术风格,常常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给听课教师强烈的震撼与深刻的启迪;他勤于笔耕,在《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倍受读者的喜爱。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  闫学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此文;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帮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请学生谈谈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鲁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1.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初步触摸感知文本。
①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3.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预设的几个主要教学生成点:以下环节需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水浒》(略处理)
(1)理解两个成语: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周晔与伯父谈到了《水浒》,虽然“我”确实读了这本书,但老实说“我”是怎么读的?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
   (2)理解伯父的批评:你认为这是批评吗?为什么?
(3)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2.趣谈“碰壁”(重点处理)
(1)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2)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3)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4)伯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却要采取这样含蓄的方式?
3.救助车夫(重点处理)
  (1)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2)学生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如爸爸和伯父给车夫换药的场面,给车夫钱的场面等等,随机谈体会。
  (3)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
①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②鲁迅先生在为谁而叹息呢?谈感受,师生随机进行点评
③鲁迅先生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再读读这段文字,感受那份复杂的情感。
④再读这段文字,让那严肃的表情,让那深沉的叹息,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
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1.关照女佣(略处理)
(1)刚才,我们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读阿三的话。
(2)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下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痛别鲁迅(重点处理)
(1)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
大家都要最后看一眼这个伟大的人物——鲁迅先生!著名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学生先自由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关文字,交流: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当你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份万人同悲的场面。
(2)心声流淌:
①前来送葬的人群之中也许就有阿三……
②被伯父曾经救助过的车夫也来了……
③幼小的周晔不由得想到……
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试着走进这个人物的内心,都想起了什么呢?用笔写下来。
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交流。
再读读这段文字,相信此时此刻,这份真挚的情感、这份深重的悲哀,你也能体会到。
(3)鲁迅先生曾经大声呼吁:“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去世了,大家也就失去了一个爱护自己的友人了。再读读这一段文字,把对先生的崇敬和爱戴融进去。
(4)历史忠实地为我们拍下了这个令人心碎的时刻。(播放一组鲁迅逝世的图片,边播放边解说。)看了这一组图片,再读读这一段文字。
四、鲁迅留给我们的……
鲁迅离开我们已经快七十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
(1)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曾经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有的人》。学生自由读这首诗。
(2)鲁迅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推荐阅读书目,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特别建议: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理解故事和人物造成了难度。因此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课前请学生查找鲁迅先生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故事和人物,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2.建议教师课前阅读下列作品: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郁达夫《怀鲁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臧克家《有的人》、鲁迅《“碰壁”之后》、《“碰壁”之余》、《鲁迅的遗嘱》等。通过相关作品的阅读,为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做好知识储备。
【名师简介】
闫学,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近年来,分别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开设公开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了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XX年,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并以《为什么是闫学》为题,刊登了自身成长之路;同年在《小学青年教师》发表个人专辑,成为该刊的封面人物,在全国各地引起较大反响。
《一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
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5)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6)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四、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   车夫   鲁迅   少年   伯父   上册   课文   文本   提示   教师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