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要有度

有一个孩子,上幼儿园没几天就死活不想去了。家长问他为什么?他说,幼儿园不好。问他怎么不好,他也不说,家长很着急,就到幼儿园去问老师。
老师还以为孩子生病了,也正想问家长呢。正好家长来到幼儿园,老师顺便跟家长交流一下这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老师对家长说,你们的孩子在班里吃饭、睡觉还可以,就是跟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我们要求小朋友每次只玩一个玩具,玩完了再换;可他一个人总是拢着好几个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我们劝他,他也不听。让孩子们画画,他不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老是在别的孩子的画纸上乱涂,弄得别的孩子老是告他的“状”。我们把他换到别的地方,他还照样画别人的画纸。
家长回家问孩子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经过再三追问,孩子说是。家长问他为什么老是这样,孩子说:
“老师只是表扬别人,不表扬我。妈 妈,你不是说我是最好最棒的吗?老师为什么不这样说?”
真相大白,原来如此。
这位家长曾经特地听过关于“赏识教育”的报告,还买了书看。她对这种教育的“绝招”深信不疑,听人家说只要天天向孩子伸“大拇指”,可劲地夸“真好”、“真棒”,就能把一个聋哑孩子送到大学。她觉得这个“绝招”既简单易行又非常的神奇,于是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
平时,家长很少教孩子学什么,也不指导孩子遵守什么行为规则,只是一味地表扬、夸奖。不论孩子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家长总是伸着“大拇指”夸奖孩子:“你真棒!你真棒!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最棒的孩子!”
在自己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比照对象,孩子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你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就是不着边际的夸奖孩子也不知道反感。
但到了幼儿园,进入集体,许多孩子生活在一起,老师表扬、夸奖孩子就得有区别,因人而异,且有分寸、尺度。谁做得好就表扬谁,是哪里好就夸哪里,是多好就夸多好。虽然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老师对孩子要以表扬为主,但具体孩子的表现总是有差异的,表扬还要坚持事实求是,因人而宜。
老师不能像家长那样,不管孩子的表现好不好,都得说好,都说是“最好”,“最棒”。
那样做,实际上只是在“哄”孩子,而不是“教育”。
一是,总是以“哄”代替“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误导”,不能在表扬、夸奖过程中,引导孩子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说“好”,“最好”,“最棒”,那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时间长了对孩子就会失去激励的作用;
这位家长没想到,盲目听信、实施所谓的“赏识教育”,孩子在家里听惯了无原则的夸奖和表扬,到了幼儿园这个群体就不适应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年轻父母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幼儿教育   育儿观念   求是   画纸   多好   大拇指   绝招   小朋友   幼儿园   家长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