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义卖”活动设计: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

一、设计意图: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那么如何使幼儿园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链接呢?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对生活片段进行科学的提取与创设。在以往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会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如在学习“一一对应”时,教师会说“猫妈妈买了6条小鱼,要分给6只小猫吃,请小朋友用线把小猫和小鱼连起来”然后幼儿根据教师提示,依次给小猫和小鱼连上线。在操作中,也不乏个别能力弱的孩子,不能真正领会一一对应,而是随自己的喜好给猫“喂鱼”,因为猫在画中,不会提出“抗议”,所以要等教师发现再进行个别指导。我们认为这种场景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链接”,因为孩子与材料间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互动。所以要想真正实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科学提取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中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主学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家里都有很多玩具,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几年下来玩具已经玩腻了,扔了又可惜,玩玩又没劲。那么,关于玩具,能否有一个学习数学的契机呢?经过思考和设计,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玩具义卖”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与换算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分类、估价能力。

3、通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灾区小朋友写信、义捐,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活动准备:

1、各班组织幼儿带上参加义卖的玩具,并表上相应的价格。

2、准备好场地及货架,供分类摆放玩具。

四、活动过程:

镜头一:不起眼的点点威力大

大七班荧荧的“长江七号”崭新崭新的,看样子没玩过多久,雪白的头,绿色的身子,乌黑的大眼睛,真让人喜欢,很快迎来了很多孩子的青睐。王老师来了,一把把“长江七号”抱在了怀里,然后把一元人民币塞给了卖主,转身就走了。卖主接过一看,只有一元,赶紧说,你怎么给了一元呢?王老师说:“你不是标着一元吗?” 荧荧一看吓一跳,原价10元的“长江七号”在标价时写成了“1.00”,王老师说:“看到过标价的小点点吗?以后可留心看看。”小朋友们笑着说:“这下我们知道了,小点点是不能随便乱点的啊!”

镜头二:“迎难而上”解难题

    大六班的聪聪一脸笑意地走到好朋友碰碰面前说:“碰碰,我们是好朋友吧!”“是啊,我们是铁哥们哪!”“那你的遥控飞机能不能便宜一点啊?”“我妈说了,这遥控飞机10元已经很划算了。”“我们是好朋友嘛,再便宜点好不好嘛?我明天带《迷宫》书给你看!”“好吧,那便宜点是几元呢?”“恩,你就7元卖给我吧!”聪聪迫不及待地把10元纸币递给了碰碰。碰碰拿着10元钱,一下没了主意:“10元,7元,该找几元呢?该找几元呢?”碰碰平常对减法算式就很犯愁,这回“真刀实枪”可怠慢不得。只见碰碰走到角落里,又是扳指头,又是不停点头,好一阵子,碰碰急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王老师,王老师,10减7是不是等于3?”“对啊!你算得很对!”王老师微笑着摸摸碰碰的头。“哦耶!我会算减法了,我会算减法了。”碰碰把三元硬币放到了聪聪的手心里,“你仔细数数,对不对!”“对,找对的。谢谢你,碰碰,我们真是好朋友。”说完,两人手拉手兴高采烈地去看别的玩具了。

镜头三:改装玩具卖高价

峰峰用3元钱买了一个金刚神,然后埋头捣鼓了半天,开始吆喝:“谁要,谁要我改装后的新玩具!”他的吆喝声,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你是怎么改装的?它是怎么玩的?能让我玩玩吗?”峰峰自豪地说:“看,我把金刚神四肢上的螺丝拧松了,看!这样它的四肢就能摆动了,要是我把四肢反个方向,它就能倒走了。”“那现在你要卖多少钱了?”“不贵,5元。”对方就向它买下了这个“改装”的玩具,他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赚了2元。

镜头四:自我检验学运算

“阳阳,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呀?”“嘘!别吵,我正算钱呢!”阳阳蹲在角落里,一边在纸上计数,一边自言自语:“妈妈给了我10元,卖玩具得了5元,买新玩具用去了7元,那我现在应该有几元呢?”他在纸上写下了“10-5 7 ?”“恩,我还是一步步来吧!10-5 5,5 7 12。哦,等于12。”阳阳在10-5 7 5后面写上了12,然后他拿出自己口袋里的钱,“5元、5元、2元,5 5 2 12。对了!正好12元。老师,老师,你看,我全对上了!”

五、活动反思:

一、在玩具义卖中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意愿。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进而进行理解和应用。”“亲身经历”就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孩子自主与材料、与同伴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由教师发出的指令决定的,它必须是隐含在材料中的,能唤起幼儿主动参与的。在义卖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加减运算、检验着钱币与货物的匹配。三个大班一百多个孩子,没人争吵,也没人游离,人人都在真实的买卖场景中“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着实际问题”,体验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又充分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美国二年级的一个数学活动“装邮筒”,当老师布置这一作业时,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装邮筒该找谁帮忙?后来通过询问大人,知道该找邮局。到了邮局递交申请后,邮局告之“两个邮筒间至少要相距1公里才能安装”,于是孩子们通过测量,发现本小区有理由安装邮筒,于是就给邮局写信。邮局同意后,孩子们开始考虑邮筒安装在哪最合适,最后通过人流量统计,定好了安装点,为社区干了一件大好事。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二、在玩具义卖中促进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运用

虽然只是一个“义卖”活动,但在整个过程中却渗透了数学领域的很多内容。

1、培养了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在活动中,要求孩子能根据估价结果,书写玩具价格。大部分孩子都能比较正确地书写,但也有个别孩子没关注细节,尤其是价格书写中小点点的作用。但正是这种“尝试错误”让“长江七号”的小主人“吃一堑长了一智”,相信荧荧在以后的超市购物、时间(整点、半点)的书写时都会对小点点的格外谨慎。

2、培养了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与换算的能力。以往在集体教学活动“认识人民币”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把真实的人民币分纸币、硬币两类,通过比较异同点让幼儿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投放游戏币,让幼儿到模拟的超市购物,幼儿拿着“假币”,买着画有实物的图片,似乎很热闹地进行着交易,但跟“义卖”中的实况相比,逊色了很多。由于幼儿拿着真的人民币,购买着自己真心想要的玩具,然后又仔细地盘算着付钱与找钱,一切都让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必须自主地去换算,才能保证买卖的有效进行。原来有几元钱,卖玩具得来了几元,买新玩具用了几元,最后还剩下几元,幼儿算得比谁都清楚。

3、培养了幼儿的估价能力。玩具刚买来时花了多少钱?观察现在玩具的折旧情况,幼儿要合理估算玩具现在的价格,这价格既要让其他人想买,又不能亏了自己。同时为了卖一个好价钱,幼儿还对玩具进行了再一次的改造与创新,如活动中的峰峰自豪地说:“看!我把金刚神四肢上的螺丝拧松了,这样它的四肢就能摆动了,要是我把四肢反个方向,它就能倒走了。”这一创新就使原本的“3”元摇身变为“5”元。

4、培养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对玩具进行了分类,如毛绒玩具为一类、电动玩具为一类、各种车为一类、装饰物为一类等,这样一来就方便顾客进行挑选,货比三家。同时细心的孩子还会对玩具进行二次分类,如汽车为一类,火车为一类,工具车为一类等。

三、在玩具义卖后延续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有兴趣学数学,并能学以致用时,也是孩子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自幼儿园组织的这一次“义卖”活动后,孩子们尝到了自主买卖的乐趣,我们欣喜地发现,不断地有幼儿从家拿来了各种玩具、书籍在教室的一处,走廊的一角自主有序地进行着公平的交易,使这些“废物”又有了新的归宿,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同时在家长的引领,在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还把自己义卖后得到的零钱,捐给了地震灾区的孩子,并尝试着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灾区同伴写信。使孩子觉得学数学原来这么有用,很好地调动了幼儿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如“电话号码”、“配对”、“比较远近、长短、粗细”等知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对学习数学知识萌发了从未有过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教案   幼儿教育   幼儿园活动设计   幼儿   玩具   邮筒   好朋友   长江   中学数学   人民币   能力   数学   教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