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读书》的说课稿

  《论读书》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读书》,它是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中的一篇随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关于“读书妙悟”的,而《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传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对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理论与时践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语言洗练,善于修辞,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读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的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中学语文在线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重点:

  1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作用。

  难点: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培根大师对话。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 卡片 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式导入,其目的是调动学生阅读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时大约2分钟。

  2、掌握培根的有关文学常识,让同学们自主交流搜集的资料,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用时约3分钟。

  3、整体感知,先是让学身在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体会诵读中的语气、情感,再是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用时约15分钟。

  4、品味欣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经典格言,感受哲学家敏锐、精辟、深刻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用时约10分钟。

  5、拓展阅读,通过让学生试着写一段读书的感悟或体会,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思维来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用时约8分钟。

  6、结束语,其目的是为了再次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用时约2分钟。

  附板书设计

  目的 比喻论证

  论读书 方法 对比论证

  作用 归纳论证

  说明: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

  林语堂《论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 读 书

  林语堂

  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蒋介石未进过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之蒋介石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某人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人圈套。

  (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

  15.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6分)

  1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7.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6分)首先提出读书是心灵活动的观点,接着列举时人偏离读书本旨的现象,最后揭示

  读书的意义。

  评分建议:每点2分,过多分层酌情扣分。

  16.(6分)读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作品,能让自己产生亲切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强

  烈的共鸣;能启迪心智,获取新知,开拓新领域。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7.(6分)①读书应避免功利化;②好书要重读;③要读与自己气质相近作家的书;④读书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读书要有真知灼见)。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比较阅读《论读书》自学指导

  比较阅读: 《论读书》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二、熟记生字解词

  怡情( ) 傅彩( ) 藻饰 ( )矫情( ) 诘难( ) 咀嚼( ) 狡黠( )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狡黠:

  愚鲁:

  运筹:

  三、课文学习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读过全文后,说说读书有什么好处。

  4、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语文   说课稿   乐事   目的   培根   课文   精辟   见解   作用   能力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