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苏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在引入阶段,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3幅平面图“为什么同一个中国却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反映?”,初步渗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顺利引入课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了教室的长和宽,再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8厘米: 8米 8:800 1:100

  6厘米: 6米 6:600 1:100

  (2) 4厘米: 8米 4:800 1:200

  3厘米: 6米 3:600 1:200

  (3) 2厘米: 8米 2:800 1:400

  1.5厘米:6米 15:6000 1:400

  让学生抓住1:100、1:200、1:400…….进一步归纳出比例尺的含义和特性。创设一种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空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足的时间内从事实实在在的测量、作图、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扎实有效,而且很容易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十分愿意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多说的同时还应注意多让学生多动动笔计算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比例尺   平面图   归纳   测量   特性   教室   大小   概念   距离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