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写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蛙写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蛙写诗》教学反思1

  《青蛙写诗》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轻快的儿童诗。作为新教材的新篇目,突出想象这一主题,语言富有童趣,十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今天,我进行了《青蛙写诗》第二课时的讲授。本课时以随文识字教学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首先,要把握学生特点,构建快乐课堂。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这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对图形、色彩、音乐的感知力比较敏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串”这个字时,我利用糖葫芦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串字来表达,学生说到一串葡萄,一串项链等,进而认识了串字,并且理解了字理。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集中,情绪饱满,课堂也充满欢乐的氛围。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阅读,培养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要重视起来。开展一年级阅读教学要关注“读准确”,要把朗读有意识地安排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读字、读词、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层层递进,建立充满琅琅读书声的课堂。在《青蛙写诗》一课中,小青蛙写诗时有很多小伙伴帮助它,小伙伴说了什么呢?我利用教师范读、齐读、男女生读、扮演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朗读教学,有效巩固所学生字,让学生读正确,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但在本课第五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还有部分问题需要加强。

  第五小节主要由一个“呱”字组成,中间由逗号、句号、省略号间隔开,可见,标点符号在第五小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引导学生读准标点,体味不同标点的不同作用,从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看到标点符号后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语气。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青蛙写诗》教学反思2

  《青蛙写诗》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教学目标为:

  1、通过多种识字方式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认识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正确规范书写“下、个”等4个字。

  2、通过多种情境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形象感知逗号和句号和它们的用法。

  因此,明确目标后,在备教材、备学生后,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写出了本课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验证,总得来说,这一节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识字是低年级孩子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卡片教学、生活化识字、谜语识字、利用部首加一加的方法识字,都很好地调动起了孩子识字的兴趣,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备”失之偏颇。《青蛙写诗》一课是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要求认识的字有11个之多。而我们的教学进度则刚刚学完拼音,进入到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个孩子当堂就能识记这些生字,未免是太难为了他们。所以在“开火车读生字”的过程中,有两三个“车厢”脱轨了。我想这是值得我进行反思的地方。是否该把难点分散,在第二个课时中再学习几个生字,而不要千篇一律地在一节课呈现。

  备教材、备学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青蛙写诗》教学反思3

  《青蛙写诗》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小诗歌共有五小节,短小精悍。是一首极富情趣、结构工整、充满童趣的小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从而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这样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极富有情趣,很适合孩子们学习语言,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分析

  1、一年级学生乐于朗读,想象力丰富,但要把一首优美的小诗读好,读得有感情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对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从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本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标点符号的用法,本课进行强调,让他们掌握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设计理念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虽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和经验,但由于认字量少,词汇量不足,对字、词、句、段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语文的感受力较差,往往一篇文章读得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因此,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从朗读入手,迁移出汉字学习,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朗读感悟,从而巩固和深化了汉字的音、形、义,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学字学词,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1、情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首先呈现给学生文中景物的图片,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认识生字,在识字中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字谜、游戏巩固识字等,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课堂上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合作学习、互动交流,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初步培养学生找出相关信息能力。课后第一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这也是部编版新教材的新要求,本课只是初步了解,后面还将进一步学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先找到相关信息,再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完整回答。和学生互动自然,和谐。课堂上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尽力体现了教师的爱,以情感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创设多情境体验、想象、感悟,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读得有感情。

  不足:

  1、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识字量没有达到一节课的基本要求,识字的方法也比较单一。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同桌互相考考认字情况,也可以共同讨论识字方法。我以前总认为他们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所以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的少,但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课堂巩固生字的时间太少,个别学生掌握不好,如果前面在说记忆方法时再少用一些时间,后面就会多一些巩固的时间,这一点是老师没有调控好,以后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2、教师的语言不到位,没能发挥语言指导的作用。经验少,遇到问题时没能及时的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不断总结自己,提高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小诗   青蛙   句号   生字   课文   情境   能力   语言   方法   学生   范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