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瘟不火,还是不温不火


  不瘟不火,还是不温不火?
    答:
    “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两个词语现代都常用,使用的场合和语义不尽相同。我们从1946-1997年的《人民日报》电子版中检索了这两个词的用例,从具体语料来分辨两者的语义。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检索1946-1997年《人民日报》,使用了“不瘟不火”的文章共16篇,全部用于这一语义。如:
    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不任意抓哏,破坏剧情,取媚观众。(1958年1年3日)
    诸葛明同志很好地掌握了角色的特点,用句老话说,演得不瘟不火。(1964年3月12日)
    这几位老演员演得不瘟不火,恰如其分。(1982年9月19日)
    主要演员不瘟不火、感觉到位的表演,确保了《红十字》的质量。(1997年10月25日)
    “不瘟不火”也有写做“不温不火”的,1946-1997年《人民日报》中使用“不温不火”的文章共22篇,但在1980年以前仅见1例:
    全剧的基调是:不温不火,有动有静,松紧相间,平淡中有兴味,严肃中有风趣。(1963年10月21日)
    1980年以后“不温不火”的用例逐渐多见,逐渐跟“不瘟不火”并行使用。因为字形有了变化,照着“温”的字面意义,旧瓶装新酒,人们按照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赋予它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这类语义在《人民日报》上的始见用例是1994年。现举数例:
    “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1994年8月23日)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1996年1月18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瘟不火”用于戏曲表演,而“不温不火”用于戏曲表演义时,可能是“不瘟不火”的误写,因此,在这个语义上,当以“不瘟不火”为正。但是,如果指的是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那么只能写成“不温不火”了。您可以按照文章内容需要表达的语义来选择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汉语知识   咬文嚼字   旧瓶装新酒   语料   人民日报   语义   恰如其分   戏曲   沉闷   温和   火爆   严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