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中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

  四、说教法  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朗读并正音  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  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 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  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五)捕捉画面  散文一般都通过写景写事写画面来抒发感情。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描写一幅北平风俗画来抒发了作者热烈的思乡情怀。  提问:描绘了哪样一些画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色彩”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着老城墙。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温和的香片茶。  D、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  E、种满花、菜、水果的院落  F、对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与北平血肉相连。  2、学生在找画面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找到前五幅画面,对于后面的两幅画面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并提问:为什么老师把后面两种情景也归于平淡细微见绚丽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此学生设置一个悬念,放在“情感把握”这一环节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这一环节的设置照应了第五个环节,有景有画面必有情感的生发。  1、提问: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确: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  3、找出语句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前面留下的问题:  A、为什么“知之不多”却能体现“绚丽动人”?  B、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动情带泪”?  明确:作者热烈的情怀是因为心灵与之契合,故都赐予他一切。综上所述,作者热烈的情怀都体现在平淡细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学目标里的能力训练目标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一特点,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5、在此基础上引出此文的写作特点:平淡中见绚丽 闲雅中见热烈 至此, 教学难点在此得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教案   语文   说课稿   北平   目的   绚丽   散文   画面   中学   情感   作者   作品   学生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