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览胜 渐入佳境——《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探幽览胜 渐入佳境

——《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安陆市实验小学 李翠花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师: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有气势的声音,人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吧?谁来说说?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师:那么精彩的大潮,作者没有写人们的表现,我想大概是要留给我们思考的吧,请你们想想,人们的表现可能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
附: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在很多阅读课上,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引导,从而把课堂带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节课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执教本课时,我也想过像这样以学定教,毕竟这种方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反复权衡,我还是采用了按观察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我想,课堂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应该不排斥老师的引导吧,事实上,学生通过“人群”、“大潮”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理性阅读,课文读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又超出文本。记得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我又何必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呢?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CAI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CAI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沈爱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钱塘江   板书   山崩地裂   江面   战马   渐入佳境   大潮   课文   潮水   片断   声音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