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一)——《文件管理》

    很多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单纯当作计算机课来上,教学内容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枯燥地罗列演示一些基本操作,让学生生硬地记忆操作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可是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我在《文件管理》一课的教学中,无论备课还是教学实施过程,都很注重分析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部分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Windows XP操作系统,对文件管理也有一定的能力。最初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差异很大,经过前几节课的讲解、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但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对于“文件、文件夹”的理解很浅显,本堂理论课要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总结文件管理的一般方法。目录树和文件标识符是文件管理的重要内容,概念比较抽象、难懂。试教之后发现时间不够,于是把“文件标识符”这一内容安排到下一节课。  (一) 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教学在Windows XP环境下,界面直观,交互性强,利用这一优势,授课时在学习使用“资源管理器”的同时,巩固目录树和文件(夹)组织存放的特点这两个知识点。此外,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强化知识点。例如在新课引入时举例:“上周召开的家长会,你的家长是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 引出“计算机中的文件(夹)是如何组织存放的?”然后教师操作演示打开“资源管理器”呈现D盘中的“星海中学”目录。讲解“WIN XP也是使用这么一种文件结构,这种文件结构象一棵倒置的树,最顶为树根,大文件夹(根目录)为树干、子文件夹(子目录)为树枝、文件则象叶子。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目录树结构。” [电脑课件呈现—棵倒置的树]。通过以上呈现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出特点1:文件(夹)按树状结构组织存放,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文件(夹)组织存放的特点。  (二) 教材重组,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材重组,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任务的设计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涵盖基本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此外,任务要明确、细化,具体、可操作。我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讲授多种管理文件的途径时,先提出任务:“请找出C盘中的文件论文.WPS”。然后是学生活动:用“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搜索”等方法查找该文件,并请出一名学生,演示查找文件的过程。通过学生实践后,教师才小结:“我们在不知道文件(夹)放在电脑里哪里时,可以用查找器搜索它,但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他们的位置,就可以直接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来找到它。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WIN XP 文件管理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特点3:多种文件管理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知识点   资源管理器   文件夹   结构   操作   组织   教师   文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