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上的标签教案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碟、腻、润、滑、雅、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和物理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床头上的标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构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

  2、揭示课题:8、床头上的标签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

  6、疑难词语

  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

  7、句型学习

  1、大家扭头一看,是坐在后排,长得很瘦弱的李比希。

  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

  (1) 我一问,报名早就结束了。

  (2) 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氧气,以便提取出碘。

  后一小句通过连词“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

  (1)老师反复讲解这段短文,以便同学们理解掌握。

  (2)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如:

  (1)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2)除非所有条件都具备,我们再不随意开工。

  4、这么做无非是增加铁屑与溶液的化合。

  “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1)你无非是想让我陪你去。

  (2)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课时重点: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难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思考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思考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思考题4: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思考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思考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题4: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交流汇报。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课文。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李比希

  失误 成功

  吸取教训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床头上的'标签》,回答问题。

  1、标签的内容是什么?2、他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3、标签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课文以标签为题?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课文,讲一讲关于床头上的标签的故事。

  (1)学生读课文,与同桌复述故事。(2)指名学生读课文,

  (3)指名学生复述历史故事。

  三、细读课文自,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附板书: 16 床头上的标签

  失败——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教案   床头   标签   生字   思考题   课文   课时   词语   严谨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