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过华清宫(其一)》教案范文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

  2.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3.把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学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信息;

  3、疏通全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也许很多同学在电视剧中知道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可能了解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很多诗人对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两位主人公――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领悟作者通过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会对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范读全诗:

  要求:注意听朗读时的感情,同时注意停顿

  二、研读课文: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其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其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长生殿就在此宫内,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绝。

  (三)诗文解读

  解释题目:

  (1)过:经过,路过

  华清宫:地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赏玩之地。

  (2)过华清宫:经过华清宫

  词语解释

  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诗文分析

  (1)首联: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

  1.思考:为什么是从长安回望骊山?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送荔枝者直奔京城长安却不见皇帝和贵妃,只能回头送往他们的行乐之地骊山。诗人从侧面说明了皇帝终日作乐,不理朝政,昏庸腐朽的生活。

  2.思考:如何理解“绣成堆”及其深层的意义?

  明确:“绣”指的是骊山上的东绣岭、西绣岭,同时又指山上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宛如一堆锦绣,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这从侧面描写了唐玄宗对贵妃过于宠爱,以及其骄纵奢华、辜负民意、贪图玩乐的生活。

  (2)颔联: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

  1.思考: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2.思考:在这句诗中点睛之笔是哪个词?为什么?

  明确:“千门”。首先“千”是数字虚用,不一定就是一千扇门,而是指很多扇门。描写了骊山上建筑群繁多,再次表明了统治者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生活。也描写了送荔枝者的道路艰辛,表明当时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苦。

  (3)颈联: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

  思考: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尾联:没有人知道这马车上是载着贵妃最喜爱的荔枝来了。

  思考:“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写作特点

  1、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2、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3、运用讽刺,表意含蓄。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以杜牧《过华清宫》为例)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写了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嫣然一笑不惜派人从南方运送荔枝到华清宫的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3)诗人写作的目的?(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既有力的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

  四、拓展阅读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教案   目的   安史之乱   骄奢淫逸   长安   妃子   贵妃   荔枝   课文   史诗   暗示   诗人   华清   范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