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文内容:

  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1)

  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2)

  三、论证方法:

  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 譬如,是举例论证;

  4段):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 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6段): 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

  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

  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

  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

  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相关解析:

  1、开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开篇两句引用既做论据又做论点,其作用是做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论点领起全文。是论证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4段:

  1)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2)什么是怀疑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在于论证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文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为什么不能调换词序?

  因为人有怀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别,三个词语含有辨别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关系,调整后就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

  6段: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不仅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更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论点,又是①句的小论据。

  ⑦⑧⑨是⑥句的论据,直接证明⑥句,间接证明①句分论点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论证,12句是反面论证。

  4)⑩句中“一切大学问家”的“一切”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含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如果去掉丢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5)⑩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个“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第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7)最后一句中“学术”“文化”二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违背了事物的逻辑性)。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五、顾颉刚:历史学家。

  教学过程:读文至少两遍 概括论点与分论点

  找出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相关问题补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笛卡尔   学问   论据   论点   事例   学说   顺序   道理   作用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