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21教育网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 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教案   北方地区   淮河   秦岭   差异   地理   下册   界线   中国   主导   因素   区域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