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加上题目和诗人,简简单单35个字,一下子就读完了,这样的文体到底应该怎么教?有的老师觉得诗还不容易,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大概了解意思不就行了?于是,这样的课堂,很是枯燥,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完后高年段的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解释,甚至抄下来,低年段的,几乎是老师一句一句地解释,最后背一遍,万事大吉。

  听过 于永正老师的《草》,这首孩子们幼儿园就会背了的古诗,于老教了整整一节课,没有课件、没有投影仪,端正有力的粉笔字、随手几笔却很形象的'简笔画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草的世界,他通过让学生给“原”组词,最后带着学生判断诗中的“原”的涵义,非常自然,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名师到底就是名师,但我们也不禁疑惑:古诗都得这样教,都要挖得这么深、这么透?

  在教这一课时,我还是按照一贯的作法,先解诗题,知作者,介绍了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诗。

  第二步:抓字眼,明诗意。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大部分早就能读甚至能背了,所以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结合图片先理解“鬓毛”“衰”的意思,再来猜 “老大”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说家乡话加深对“乡音”的理解,这么一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不难了,最后两句非常浅显,也不用多加解释。

  第三步:多诵读,悟诗情。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步。我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去设身处地去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先引导他们回忆了自己对老家的感觉,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哪些人或事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手把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诗人很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多少年了一直没有回来,在外面游离奔波了几十年,头发都已开始花白,终于能回家看看了,想一想,当他来到村口时,他的心情如何?他会想些什么呢?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在这时畅所欲言,由景到物再到人,说出了诗人的激动与兴奋;然后一个“可是”转折出了岁月的无情,想象与现实的冲击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下了印迹,诗人此时的心情在一系列的“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了”的句子中凸现,学生再读这两句时,也显得沉重了起来。

  花了那么长时间的感悟,也许在应试上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听到连陈鑫洋都能回答出像“他多么想再吃一吃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可惜再也尝不到了”这样的句子,不说心底的触动,光从语言训练上,我就觉得这时间花得挺值的了。

  这一次在”名思教研”活动中,听戴建荣老师上《静夜思》时,我不由得大开眼界,原来古诗可以这样读,原来古诗可以这样唱,原来古诗可以这样教!他在处理朗读时,先教孩子们平仄的划分,告诉孩子们平声要长,仄声要短,刚开始看着他夸张的手势、动作,感觉有点好笑,但慢慢地,看着他配合着平仄和诗人的心情,他简单几笔就画出了一条诗人的情感线,而且这情感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连起来,居然是:月光如霜,望月思乡,我不由地惊住了,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诵读也叫人耳目一新,这让我更加感觉自己的肤浅和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回乡   乡音   平仄   古诗   四年级   名师   诗人   老师   感觉   心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