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四年级气象学家竺可桢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高扬“人文”大旗,却渐渐地淡忘了“语言”。其实,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变化,其基本的任务仍是学习语言。让学生将语言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体现一种流畅朴实的教学风格,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又努力凸现语文课的价值追求,探寻“工具”和“人文”的视界融合。从导入到结课,体现学生主体,赋予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引导他们潜心涵咏,诵读品味,想象表达,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深层意蕴的领悟,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无穷快乐和惊喜。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

  当学生找出了竺可桢记录本上记载的内容时,我提问:哪一处最有研究价值?我的意图是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省略号。但当时课堂上出现了冷场,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感到不知所措,他们无法理解老师到底叫他们干什么。其实这个失误就告诉我们课堂上提问一定要明确,不能太宽泛。后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直接明确这两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从 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然后,再来感受竺可桢的“伟大”。

  对于这四个重点句的教学就单个来讲是成功的,但是总让人感觉缺乏一条能连贯这四个句子的线索。因此,在教学中让人感觉有此凌乱,同时也显示不出教学这四个句子的用意。显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句子也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竺可桢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从课文中找依据,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这几个重点句。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竺可桢的“伟大”,达到了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效果。

  课件的出示要适时。第一次上课时,我把“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同时出现,结果效果平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地一幅一幅地出现这几幅画面,然后再同时呈现这几幅画面,同时叫学生朗读。这样一来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点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方面。例:

  我十分注意“导”,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生成”。孩子们学习得十分投入,特别是观看了“新绿”“蛙鸣”“南燕”这几组画面后,唤醒了他们尘封的记忆,不少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工作的形象。有的学生说: “我想竺可桢爷爷在上班时,时常仰着头,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着大树上叶子的变化。”还有的学生说:“每逢双休日,竺可桢爷爷总是拄着拐杖,登上山顶去观察南来的燕子。”这不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最好的解读吗?语文课,要留给孩子形象,让学生品味出语言的语意美,语境美及语情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设计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巧妙地将物候知识和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既关注显性知识技能的纵向积累,又关注学生隐性情意的横向生长,教师立足实际,充分估计学情,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灵动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通过借助文中排比句的学习,既感悟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对竺可桢崇敬之情,使语言和精神,心智和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此外,引导学生感悟排比句的特点也是本课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步步诱导,层层剥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读懂排比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排比句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有“第一”这个词;有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中都用了四字词语,像“许许多多”“喧闹嘈杂”“车水马龙”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了他们的句式都是“他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看学生读得如此津津有味,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高年级的课文《我爱绿叶》《桂林山水》,让学生找找其中的排比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力,对语言内容的直觉力和对语言差异的辨别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组画   南燕   气象学家   蛙鸣   省略号   不失时机   课时   四年级   句子   教材   语言   优秀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