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①教师范读。

  ②重读重点字词。

  ③边读边想象画面。

  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

  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学生们基本当堂课掌握了重点,有部分学生还把课文背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课文   诗句   流利   诗歌   老人   感情   战争   重点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