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时间   课时   脚印   层次   物质   本文   小组   现象   能力   自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