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扮生活·吉祥幸福

东区中学初中部精品课程研用美术教学

第六单元 让生活插上翅膀

1、  装扮生活·吉祥幸福教  材:岭南美术出版社《美术》15册执教者: 邱颖娜      课  题:装扮生活•吉祥幸福(传统纹饰的现代应用)课  型:综合探索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纹饰是器物上是装饰花纹的总称。一般分为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等,表现题材有抽象纹样和具体纹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古朴素雅的彩陶、奇诡神秘的青铜器、单纯浑厚的汉画砖、绚丽多彩的丝织品等,其上面镂刻绘制精细、显示意匠之美的纹饰,强烈地反映着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时尚、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而民间美术中的传统纹饰,是艺术沃土盛开的奇葩,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现代设计把传统纹饰的元素和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应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去。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15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传统纹饰民族风格》的延续,本课通过介绍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传统纹样及其独有的审美情趣,旨在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解读传统纹样 同时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并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 学习传统纹样不仅为了是继承传统 最终还是学习应用,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和认识传统纹样的基础上用剪纸的技巧去设计,以发挥学生的创意感悟美好生活。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彩陶、青铜艺术,但对其中的传统纹饰的风格、美感了解不够,加上学生生活在卡通时代,在生活中缺少对传统纹饰的感受,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展开。但正因为了解不多,有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教师应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本课以“分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索、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者有机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时应引导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择图案、色彩。让学生分组评论选择自己喜爱的制作方式,并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从而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纹饰的现代应用。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赏析活动,对作品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传统纹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风格特点,热爱传统文化,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认识传统纹样在现代的综合应用。难点:是否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制作,能否体现出学生自己的创意。教学具准备:学具:收集的图片、资料、剪刀、颜料、固体胶。教具:多媒体ppt、画具、带有传统纹样的样品等。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让学生看一些关于传统节日、婚庆、生日、物品、建筑,能让学生初步了传统纹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方面。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打好知识基础。    收集传统纹饰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信息的收集活动,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课堂引入1、小组竞赛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对传统纹饰内容的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    1、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发展1、从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入手,让学生巩固对传统纹饰的感悟。2、由传统纹样到剪纸纹样的转换,让学生了解传统纹饰现代应用的奇妙。   3、设计抽象纹饰转化而成的剪纸纹样。4、以二方连续的形式进行剪纸创作。5、传统纹饰的现代应用:服装设计;家俱设计;海报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标志设计;古建筑设计;工艺设计等。6、欣赏视频,深入感悟剪纸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7、用二方连续剪纸纹样装饰花瓶。提醒学生根据器物的形状、功用选择合适的纹样和相应的手法(变形、添加、适合等)进行装饰8、展示小组作品,欣赏,评价。学生对比分析,直观了解传统纹样和剪纸纹样的转换。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剪纸纹样。学生练习,交代注意事项,教师巡视辅导,注意时间的把握。作业展示、评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发表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简单练习,让学生学会将传统纹饰应用于生活的装饰和美化。学会评价,深化知识和能力

课后延伸    指导学生课后可把传统纹饰运用到更多的创作形式中去,创作好的作品可装饰自己的家庭及班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美术   初中美术   纹样   纹饰   剪纸   传统文化   吉祥   小组   风格   民族   传统   幸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