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

  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2、交流2:

  1 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

  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3、交流3:

  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

  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形成鲜明对比。

  4、交流4:

  阅读描写闺土的段落,感悟闰形象。

  从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来分析。

  5、交流5:

  闺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6、小结:理解小说的景物描写及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

  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

  对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六、课外延伸

  你的故乡以前怎样?现在怎样?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景:萧条

  情: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思想目标:

  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

  景物萧条、心情悲凉。

  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

  闰土和杨二嫂。

  3、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社会现实。

  二、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

  《故乡》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了城镇市民的贫困化。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为此而奋斗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2、交流2:

  画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并理解含义: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3、交流3: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4、交流4:

  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闰土旧中国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杨二嫂是被损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变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贫困化,作者对闰土同情,对杨二嫂身上的恶性批判,对她的处境同情。

  5、小结:

  感悟杨二嫂人物形象。

  对比是鲁迅小说常用的手法。

  五、课外延伸

  李明同学因贫困缀学,在家里,他心情低落,请你从《故乡》中摘抄一段话来鼓励李明。

  【板书设计】

  闰土:贫困农民

  杨二嫂:城镇小市民

  “我”:知识分子 充满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鲁迅   辛亥革命   故乡   小市民   景物   中国农村   人物形象   形象   农民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