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美术教案第6课 多变的颜色

第6课 多变的颜色
一、教材分析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体、视觉和心理的综合现象。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本课应在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通过观察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合理利用力所能及的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体悟设计意识,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1、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及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讨,积极合作,运用色彩与堞材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在了解彩色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练习。难点是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3、建议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方案(一)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色彩基础知识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课前收集相关媒材,准备绘制工具及水粉颜料。
2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赏析。组织学生丰动探讨多变的顾色,激发学生设计、绘制、展示的热情。第一课时探讨、学习。第二课时设计、绘制、展示。
(1)导入。
①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视觉印象。
a、花卉、蔬果的色彩;
b、自然界季节变化中的色彩;
c、建筑物的色彩
d、服装的色彩;
e、工业产品的色彩。
②结合所观看的图像,感受绚丽多变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2)组织讨论。
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①选择一组图像中的色彩,组织学生讨论。
②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波及我们的心灵。
③促进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感想。
(3)利用多媒体课件传授色彩基础知识。
①英国科学家牛顿揭开光色之迷。了解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的光谱和牛顿色坏。
②色彩与光的关系。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③三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红、黄、蓝。
④色相、纯度、明度。
(4)通过观察和调色练习感知
色彩的特性。
①运用课件,演示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及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②学生作色彩明度或色相渐变练习。
(5)选择课前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练习。
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②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讨论制定涂色方案,重新设计所收集媒材的色彩。
③通过绘制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6)展示点评。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叙述。
②教师以赞许的语言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作品及图像资料,多媒体器材。
(2)学具:收集自然界中不同色彩的物品如小石块、树叶等,绘制的工具和材料。
2、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交流第一课的心得和体会。
②欣赏同学们各自收集的不同色彩的物品。
③自然中的色彩丰富而微妙,说说自己的感受。
(2)模仿自然的色彩。
①你准备的材料如何,是否能与同学合作使用。
②分析所收集物品的色彩,用什么颜色可以调配。
③分别将收集的石块、树叶等物品的色彩临摹下来,平涂在15厘米 15厘米的铅画纸上。
④调色过程中遇到困难,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集体合作完成拼贴作品。
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制定拼贴方案。
②按同学们制定的方案将色块拼贴在墙面或预先准备的板面上。
③组织同学畅谈对这些色彩作品的感受。
方案(二)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影像片段,关于色彩的图片资料,绘制工具及材料,多媒体器材。
②学具:课前收集,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盒、纸杯等,绘制工具及材料。
2、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有关光色的知识信息,利用所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
(1)导入。
①播放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图像。
色彩是我们的眼睛对不同光线的感觉,是光的特性。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穿过的阳光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光谱,并提出“白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的理论。②寻找生活中的色彩。
a组织学生讨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
b开展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
c、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①分类展示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色彩。
②展示生活用品的色彩,引导学生领悟色彩所蕴含的设计成分和心理作用。
提出问题,生活用品除了注重其功用之外,你是否对它的颜色也很在意?能说说你了解的色彩知识吗?
(3)运用多媒体传递色彩的知识信息。
①原色、间色、复色。
②色相、纯度、明度。
③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4)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的特性。
①演示三原色调配其他色相的颜色。
⑦演示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变化。
学生选择一项作简单的练习。
(5)为课前收集的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改变所
收集物品的颜色。
对比色渐变、明度渐变等。
③依自己的喜好,制定涂色方案,用新颖的形式突出自己的个性。
(6)作品展示。
①展示学生的作品。
②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7)评价。
①学生选择同学作品互评;
②教师点评。
a不以绘制技法的高低论优劣。
b是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绘画制作的材料、工具、颜色。
2教学过程
(1 )导入。
①多媒体展示不同色调的图片。
②不同的色彩对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启发学生回忆对不同色彩的感觉。
④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a、对红色的感觉。
b对蓝色的感觉。
(2)用多媒体欣赏大师的作品。
①凡高作品的色彩感觉跳动、热烈。
②毕加索作品的色彩感觉单纯、悦目。
③蒙克作品的色彩感觉郁闷、不安。
④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
(3)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感觉。
①找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
②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彩表现。
a启发,甜甜的感觉像什么颜色。痛的感觉像什么。厌烦的感觉像什幺样的形状和线条;
b、表现,选择自己感觉最深的印象用颜色大胆表达。
(4)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中。
①用喜爱的颜色制作一件风景作品。
②用带有情感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一件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5)交流、|平价。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②同学之间交流经验和感想;
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
④教师选择部分作品进行点评。
三、学习评价建议
1是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是否在绘制过程中有创新意识。
3能否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资料库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美国科学家牛顿。1666年,年仅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牛顿,为了研究如何提高望远镜的清晰度,他将一间房间封闭得漆黑,只有窗户上开出了一条窄缝,让一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意外的奇迹出现了,在对面墙上呈现出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而成,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组成的复色光。
牛顿这一著名的实验,使他发现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而是物体对于色光的不同吸收和反射所造成的。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五、案例参考
中学生内心宽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领会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需要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展现个性的情境。
(1)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在课前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准备相应的绘制材料。
①色彩的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②教师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情趣和指向性的导入。
②自主、生动、多样的学习过程。
愉快、宽松的探索情境。
a、分组讨论,b竞赛辩论;c
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
④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绘制练习。
a生动准确的启发引导、激励大胆创新,表现个性,
c、团结协作,相互帮助。d、精心绘制。
⑤平等交流和评价。
a展示作品;b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
c、同学自评、互评结合,d教师点评。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的关键。不断完备自身的知识是教师重要的素质之一。
六、教师教学随笔
本课的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意识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合理利用媒材,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教案   美术   初中美术   明度   颜色   棱镜   课时   多变   色彩   多媒体   感觉   教师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