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依据一:

  基于阅读教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习作教学: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留心观察周围,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能把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基于口语交际:

  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内容有趣贴近生活。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美好。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家乡风俗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生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而写好习作。

  二、学习目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课文,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

  2.通过分享生活实际,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3.通过交流、分享,能够表达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通过自评、互评,将习作编成一本风俗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猜谜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含有民风民俗的古诗,如《元日》《九九歌》,分组竞猜。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明确本次习作的两个内容。环节二

  新课教学

  介绍一种风俗

  (20分钟)活动一(8分钟)

  1.出示几个传统节日:元旦、中秋、元宵、除夕,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你了解吗?

  2.补充节日习俗的资料。

  3.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你参与过哪些风俗活动?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先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分享。

  初步梳理家乡的风俗,能够对家乡的风俗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评价目标三)活动二(12分钟)

  1.回顾课文,总结写法。《北京的春节》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通过有详有略的写法,再现了老北京热闹的春节景象(板书:有详有略重点突出)(5分钟)

  2.组内成员分享自己选择的风俗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写,进行片段仿写,组内交流。(7分钟)

  通过回忆课文,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新课课文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10分钟)

  活动一

  1.说一说自己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具体。

  2.回顾课文《藏戏》如何把故事穿插进文中。

  通过分享生活实际,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评价目标一、二)环节四总结(7分钟)

  活动一

  1.选择主题,精心构思,编写提纲。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提纲指导(10分钟)活动一(10分钟)

  1.明确提纲要求

  2.对编写提纲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环节二

  完成习作

  (25分钟)活动一(20分钟)

  1.根据写作提纲,完成作文2.明确习作评价指标

  3.小组进行分享、交流、互评、互改

  4.学生的习作片段品评

  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评价目标一)

  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评价目标一、二)环节三

  (5分钟)

  活动一(5分钟)

  鼓励学生将习作集中在一起,编写一本民俗作品集

  通过自评、互评,将习作编成一本风俗集(评价目标四)

  板书内容

  家乡的风俗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编写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习作   风俗   详略   家乡   风俗习惯   写法   课文   重点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