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打鼓赛龙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唱、表演、律动等艺术活动,初步掌握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2、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感受划龙舟时的热烈情景,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好二声部的演唱形式。
三、教学准备:
  歌曲录音带,有关划龙舟时的热烈场景图片。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互唱问好歌。
2.导入新课:
(1)复习歌曲《包粽子》,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2)引出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师生共同欣赏赛龙舟的图片,教师启发学生:
   赛龙舟是哪个民族的民俗?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哪些乐器?用的是什么节奏?
   师一一做解答,赛龙舟是南方各个民族都喜爱的活动,传说很久以前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江里洒下米酒等食物,很多的船家还驾驶着船只在江面上不停的开来开去驱赶争食的鱼虾,到后来就演变成赛龙舟。这项活动中有大鼓和锣两样乐器,人们边划船边喊号子。
3.节奏练习: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嗨 哟!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嗨 哟!
学生边划拍边读节奏,注意强弱的变化。
学生在凳子上敲打出节奏,右手强左手弱。
4.学唱歌曲:《划龙船》
(1)欣赏歌曲:听安徽民歌《划龙船》,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分句学唱歌曲,师弹琴学生跟唱。
(3)掌握附点音符的乐句,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4)完整的演唱歌曲,表现歌中的快乐。
5.游戏:赛龙船
请学生用椅子排成一条龙,当作龙舟。学生一边划船一边演唱《划龙船》,进行龙舟比赛。还可以让部分学生选择恰当的乐器进行助兴伴奏,共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民间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6.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以“赛龙舟”这一人文主题为显线,随机渗透艺术要素(音的强弱;了解民族打击乐器:锣、鼓;进行节奏创编与律动)为隐线,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语言、肢体)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使儿童轻松、快乐的掌握一定的艺术概念、获得一定的艺术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活动过程的思考: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都必须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和提高,体现了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如:在学习音的强弱这一环节中,注意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体会强弱,到最后的表现强弱。
一堂课下来,我也觉得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整堂课的氛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的情绪也不高,未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活动的要求不够明确。因而学生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在今后的艺术教学中,我还需要去探索,尝试和不断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教案   音乐   小学音乐   龙舟   目的   龙船   敲锣打鼓   打击乐器   声部   强弱   节奏   艺术   学生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