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一、复习目标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3.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4.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5.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二、复习提纲
第12节  生物的分类和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还为水生动物提供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③可作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植物(赤潮现象)
二、 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特征: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并且植株很矮小。
生活环境:阴湿的地面或背阴的墙壁上。
 苔藓植物的应用:①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②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特征: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其内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受精过程仍离不开水,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贯众);③有些可供观赏(肾蕨);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满江红);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注:看下植物进化系统树p38,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陆地,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其中银杉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称。
五、被子植物:具有发达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受精过程不需要水。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指出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有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种类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 单细胞或者多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之分  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且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2万种,我国有2800种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之分,体内有输导组织,叶片背面有产生孢子的孢子囊 1xx种,我国现有2600种 石松、蕨、桫椤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根茎叶很发达,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850种,我国现存250种 松、柏、银杏、苏铁
 被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且种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25万种 玉米、水稻、白菜

六、比较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种子的结构 子叶2片,无胚乳 子叶1片,有胚乳
花瓣的数目 多为4、5或4、5的倍数 多为3或3的倍数
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叶脉 网状脉 平行脉
茎中有无形成层 有 无
举例 瓜果类 粮食作物
七.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它们分成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八.“不同类群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所包括生物的种类越少,生物间的相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也就越近。”
九、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属名+种名
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1.【识别和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分布 种类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 海水、淡水、土壤 3500种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的 蚯蚓、蚂蝗、沙蚕
软体动物 海水、淡水、陆地 8000余种 大多数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 河蚌、珍珠贝、蜗牛、乌贼
节肢动物 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超过100万种,占动物总数的4/5 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有眼、触角、口等器官 蟹(甲壳纲)、蜘蛛(蛛形纲)、蜈蚣(多足纲)、蝗虫(昆虫纲)

动物类群 适应环境 种类 体表特征 呼吸器官 生殖方式 代表动物 其他
鱼类 水中 2万种 身体呈流线型、两侧大多有侧线、被覆鳞片 鳃 卵生 鲫鱼、鲸鲨、虾虎鱼 典型的水生脊椎动物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近水的陆地 2500种 裸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皮肤辅助呼吸 卵生 青蛙、蟾蜍、大鲵 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类群,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爬行类 陆地 6000种 一般覆盖有鳞片或甲 肺 卵生 蜥蜴、壁虎、玳瑁 真正生活在陆地的生物
鸟类 适于空中飞翔 9000种 身体大多呈流线型、被覆羽毛 肺 卵生 鹦鹉 
哺乳类 各种环境 4000种 一般有体毛 肺 胎生、哺乳 象、海牛、蝙蝠 生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2原生动物特征:身体微小,是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寄生在动物体内。
    应用:  1.可以净化污水,2。过量繁殖可以引起赤潮现象3。能使人患病
3.腔肠动物特征:有口无肛门,体内有消化腔,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生活在水中,如水螅。有触毛。
4.线形动物特征: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如蛔虫、蛲虫,寄生在牲畜体内使人患病。
5.扁形动物:身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有些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可使人患上寄生虫病。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蚯蚓),细长柔软,蠕动,肌肉收缩加刚毛支持进行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呼吸(分泌黏液),
应用:1。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2。促进物质循环,3。可作为药用
7.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水中,五辐射对称,如:海星、海胆、海参。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9.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分为昆虫纲(蝗虫)、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
昆虫的特征: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1.鱼纲
主要特征: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1。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鳍维持身体平衡,鳔调节身体比重。2。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觉作用,3.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腹、背、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 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应用:1。是蛋白质的来源,还可以制成药品饲料,蚕食蚊虫,防止疾病。
著名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根据它们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的特点,进行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饲料,增加鱼的产量。
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受精在水中完成。
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应用:1。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也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3.爬行纲
主要特征: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防止水分散失,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内受精,变温动物,是摆脱水的真正陆地动物。
应用:1。可作皮制品和名贵药材2。是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
扬子鳄是国家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4。鸟纲(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鸟类适应于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胸骨突出,形成龙骨突;体表被覆羽毛等,减少空气的阻力。适应于飞翔的生理功能是:气囊的存在使其具有双重呼吸的功能(具有散热作用);心脏发达;胸肌发达;食量大、粪便及时排出等。有喙无齿,心脏4腔,卵生,体温恒定
应用:1。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农林鼠害、虫害,2。是人类重要的食品
5.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例如兔与狼的牙齿,两者的区别是有无犬齿,这说明了它们食性不同。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第四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类群 观察 结构 生活方式 与人类的关系 代表生物

病毒 须通过电子显微镜 蛋白质外壳、核酸 不能独立生活,
只能寄生 有利:寄生细菌体内(噬菌体),
有害:引起人或动物疾病 噬菌体、sars病毒

细菌 高倍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 寄生、腐生 有利:发酵产生人所需的物质、大地的清洁工;
有害:使人患病 乳酸菌、枯草杆菌

真菌 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寄生、腐生 有利:作为食物或发酵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
有害:使人患病 酵母菌、灵芝、鬼笔鹅膏、霉菌
一、细菌(呈杆,球,螺旋状)
结构:具有细胞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组成)。有些具有荚膜(保护),有些具有鞭毛(运动),有些形成芽孢(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生命活动:多数为异养(寄生或腐生)。为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20分钟就繁殖一代。
 利:发酵产生味精、酸奶、醋酸、沼气等,分解生物残体为无机物并还原自然促进物质循环。还可以杀死一些害虫,
 害: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二、真菌
 结构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
 核等部分组成),没有叶绿体。孢子生殖
 生命活动形式:异养:(寄生或腐生)。
利:发酵产生酒类、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食品,食用真菌。
害:食品、衣物等霉变,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有温度适宜、氧气、养料充足的条件下,能进行出芽生殖。可用来制酒,还可以制做面包和糕饼等。
霉菌:由菌丝组成,其中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用产生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寄生在人体内的霉菌可引起患上皮肤癣 。
蘑菇:也是由菌丝组成,包括菌盖和菌柄菌盖下的菌褶能产生孢子,并用孢子繁殖后代。
应用:1。有些可食用,如木耳,2。可作药材,3。腐生的真菌可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4。还会使人和动植物患病。
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比较细菌和真菌
项目 有无细胞核 有无叶绿体 生殖方式 细胞 举例
细菌 无 无 分裂生殖 单个 乳酸菌
真菌 有 无 孢子繁殖 单个或多个 酵母菌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注: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病毒
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活细胞里生活。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繁殖方式: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在其遗传物质指导下生成新的病毒。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利:可以杀死所寄生的致病细菌、害虫。
               害:可以使所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植物体感染多种疾病。参考课本p67
注:探究活动:问题:霉菌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假设:潮湿/温暖/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利于霉菌生长。
              设计实验(参见)
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 食物保鲜方法 作用
水分 风(晒、烤)干,腌制,糖渍,脱水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空气 密封罐装、真空包装 
适温 冷藏,冷冻,高温 
 防腐剂,溶菌酶 杀死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教案   生物   初中生物   八年级生物   苔藓植物   孢子   真菌   多样性   物种   细菌   身体   植物   动物   病毒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