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教案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一、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的文化 ——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上的文化 —— 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定义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

内容

具有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举例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教材图3.2及图3.3)

语言、文学、艺术(图3.4)、宗教(图3.5)、法律、风俗、制度

二者关系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教材46页图3.4及图3.5)

阅读比较(教材45页图3.5及图3.3),说明它们反映的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 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注意的问题 —— 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 课堂提问: 阅读教材(图3.2 图3.5)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 答: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因为它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再如傣族泼水节、各种文艺演出等。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龙门石窟佛像是文化景观,它们分别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 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等。 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一、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思考:能否说凡是具有功能性的文化事物(现象)都是文化景观? 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时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如“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 三、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唐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 该寺是宗教文化景观。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北京的居庸关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现在是作为旅游观赏的对象。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3.3   文化景观与环境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一)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景观影响更为明显 因为农业文化景观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如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利用形态各不相同。

所在地区

自然环境

农业土地利用形态

内蒙古锡林郭勒

温带半干旱草原

放牧

浙江慈溪沿海

东部亚热带季风区、平原

水稻种植

斯里兰卡

热带季风气候、山麓地区

种茶

菲律宾

热带季风气候、缓坡丘陵

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知识延伸)思考:举例说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还有哪些文化景观?它们属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答:如云南傣家竹楼、园林建筑等,属于物质文化。 (二)文化景观能反映自然环境,但有一定局限性   例如 —— 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灾频率分布 分析明清时期虫神庙的分布,可描绘出当时蝗灾多发地区的分布图,借助人们所掌握的蝗虫生存、繁殖所需环境的知识,就可以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例如 —— 仅仅依靠虫神庙的分布范围,并不能确定蝗灾的确切分布范围。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尽管有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方法,对虫神的盲目崇拜现象较少,因此就没有虫神庙。也就是说,像虫神庙这样的文化景观只能指示某种自然环境特征的一个方面,而且指示的是建立此文化景观时的自然状况。 (三)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 例如 —— 都江堰水利工程 既防洪又灌溉,至今恩泽成都平原。又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也是人类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文化景观,可以了解一地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例一  (文化景观)城市公共交通站牌的分布 ①通过观察公共交通站牌分布的疏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如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地带,公交站牌的密度一般较高。 ②公共交通站牌数量的变化也能看到城市化的进程。如改革开放前,北京的东西长安街上只有1条公共汽车线路的站牌,如今则有十几条。例二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双语(汉语、当地文字)地名景观 可以大致判断是否进入或离开该民族自治地区,说明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了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 有一些文化景观成为地方象征或标志性景观。北京天坛、广州的五羊雕塑、唐山抗震纪念碑、纽约自由女神像等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一、文化源地1、文化源地 —— 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2、分类比较: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

文化系统源地

在小比例尺地图上

呈一个点(单一起源地)或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呈面状

举例

①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教材图3.18)②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分布

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

世界部分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教材图3.19)

二者关系

文化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文化系统结构更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

(表注)文化系统特征明显:如世界各地域的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    古埃及文明 —— 象形文字    古希腊文明 —— 拼音文字     古两河流域文明 —— 楔形文字 二、文化区(一)文化区的概念 广义上 —— 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的覆盖的地区。 狭义上 —— 文化区仅指某种文化系统的覆盖的地区。 (二)文化区的类型 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布区 —— 考古学者依据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范围来划定的。 政治文化区 —— 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 —— 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范围等 除上面文化区类型外,还有语言文化区、中华文化区等 问题:以上各种文化区类型中,哪些是文化系统的覆盖的地区? (答案)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布区、中华文化区(三)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如美国“硅谷”范围并不大。   2、文化区的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边界明确,而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语言文化区等不一定有明确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   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四)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系统)与中华文化区 若干特定文化事物的组合文化 综合体文化 体系若干有联系的文化综合体
如:外出旅行,外地语言、衣食住行、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都可能与我们不同,这些文化事物组合就构成了该地区文化综合体。 又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体系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 (教材57页表   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 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1、文化扩散定义: 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转播。任何文化区的形成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的结果。   2、文化扩散的类型 文化扩散的主体为人,根据文化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分为: 表一 类型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人的空间移动距离   短长定义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地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时、空差异(教材图3.21)扩展扩散文化源        文化区迁移扩散新的 分布区文化事物或现象举例教材55页图3.18欧洲大陆革命中心的分布 接下表二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和澳大利亚,带来欧洲的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表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三种: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定义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往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掘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举例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苏格兰威士忌酒、美国牛仔服最初都是由下层社会传入上层。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是由上而下。

滑旱冰

3、文化扩散的作用: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①使世界文化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   趋同——各文化区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优势 趋异——将其他文化区的优势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 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   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成千上万的人学习英语   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农民或工人使用新的机器 二、身边的文化扩散不同的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效果,如果利用文化扩散规律,借助合适的文化扩散形式,它的(可以是物质文化也可以是精神文化)扩散速度就会加快。 例一 —— 我国东北民间歌手雪村的成名过程 雪村从一个不知名的歌手,到首先被年轻人接受,xx年春节晚会上演唱。说明文化扩散应选择合适的文化扩散形式和扩散对象。 (注:因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他们乐意接受风格新颖的通俗音乐。)例二 —— 文化扩散规律在商品宣传、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选择等级扩散策略:如一个企业首先选择在本地区作广告;企业扩大该产品的销售范围,就应选择更大的地区作广告。 选择传染扩散策略:如生产仪器仪表的企业 选择迁移扩散策略:一个企业要在外地兴建分支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教案   地理   高中地理   高二地理   景观   源地   文化区   文化   自然环境   单元   事物   现象   精神   功能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