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
1、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
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通用课件: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课后练习: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c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b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 )
 a.朝鲜、日本     b. 印度   c.东南亚    d. 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
1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六、资料汇编:
1、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太守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唐太宗的“存百姓”主张
《贞观政要•论务家第三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及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太宗)见其(太子)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4、“房谋杜断”
《旧唐书》卷66《房玄龄杜如晦传赞》: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谟,……相须而成,俾无悔事。
5、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吐蕃   贞观   大唐   朝鲜   贞观之治   奠基人   日本   盛世   思想   关系   政策   经济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