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理学兴起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一、儒学的危机
1、背景
            以来,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表现
儒、佛、道三家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      、        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程朱理学
1、概念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           ”。
2、代表
程颢、程颐和        。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
3、主张
(1)“        ”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               
(2)求“理”的方法:“               ”。
【思维拓展1】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4、统治地位的确立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思维拓展2】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1)提出“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        ”。
(2)提出“             ”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明中期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1)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            ”。
(2)思想核心:“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理学重视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宋明理学用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识拓展】
问题1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使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问题2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问题1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其态度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1)可取的一面: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不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心学广泛传播
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阳明心学成为主流思想
2.右图为清代名画《三教图》,画家凭借手中画笔,描绘出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同学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就三教并立产生的重要影响展开了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儒学受到严重挑战②理学形成③儒、道、佛互相融合④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右下图为畅岩山的“天南理窟”,是北宋程颢、程颐授学之地。二程后来成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誉满中国哲学史,畅岩山也因此名扬千古,“天南理窟”则成为研究中国理学哲学史具有非同寻常价值的“圣地”。以下关于二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使儒学思想更加理论化、思辩化
b.都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c.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二者共同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4.xx年6月21日,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市开幕,海峡两岸同胞相聚武夷山下,共同弘扬朱子文化。下列关于朱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 他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 他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d. 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
5.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6.右下图为儒家经典《朱子语类》书影,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书中强调“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7.在王阳明纪念馆落成5周年之际,xx年3月28日,兰州王氏子孙再次举行庆典活动,以此来纪念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王阳明和周敦颐、朱熹并称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他(     )
a.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认为良知就是理 
c.最早提出“心即理也”   d.主张“格物致知” 
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一思想吻合?(     )
a. 孔孟之学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格物致知
9.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10.近期搜狗社区有网友发帖,称“中国的悲衰--出现了朱熹和二程,……汉后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没害惨我们中国,后面的盛唐是个证明,但程朱理学却是遗害至今。”这一观点引发了某班同学热烈的讨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  
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
d.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性、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据材料四回答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哪些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不少于3个)

(4)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思维拓展1】提示: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思维拓展2】提示: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基础真题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c  7、b  8、c  9、b
10、c
11、(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致良知”。
(3)发奋立志、社会责任、注重气节等(关键是积极向上)。
(4)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理学   儒家   格物致知   朱熹   气节   儒学   天理   时期   思想   心学   宋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