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优质说课稿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点

  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毕,酌情讲评。注意字音:"粟"(sù)"畔"(  pàn,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  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

  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

  提问 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讲解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词语

  (1)"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夫"(fú):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1.词语

  "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词语、句子

  (1)(2)"故":因此,所以。"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1)"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1)"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2)"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2)"以":用,拿。(4)"之":助词。(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2.内容

  提问 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讲解 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的内容

  提问一 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讲解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

  提问二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讲解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

  提问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讲解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记下来。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实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

  2.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

  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

  二、朗读本篇。

  先叫一名同学朗读。注意字音:畎(quǎn)

  傅说(yuè)鬲(gé)奚(xī)拂(bì)士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本篇。

  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词语

  "发":兴起。"于":从。"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的水沟;"亩",田埂。"举":选用,这里意为被选用。"版":通假"板",筑墙的夹板。"筑":筑墙用以捣土的杵。"士":狱官。"海":指海滨。"市"集市。2.内容提问一 第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

  讲解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

  提问二 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讲解 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词语

  "故":因此。"将":想要,打算。"降"(jiàng):降下。"于":到,给。"是":这。"也":表停顿。"必":一定。"苦":使动用法,意为使……困苦(苦恼)。"劳":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饿":使动用法,意为使……饥饿。"空乏":指资财缺乏。"身":自身。"拂":违背,逆。"乱":扰乱。"所为":做的事;"为":做。"所以":用来……的。"动":触动,影响。"忍":使动用法,意为使……能忍耐,使……坚韧。"曾":通假"增",增加。"益":增加,补助。

  2.内容

  提问一 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的内容是说明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即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番作为,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诸方面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炼。

  提问二 本段与上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讲解 本段所说的这个观点是以上段的事实为依据归纳而出的。

  第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1)于心,衡(2)于虑,而后作;征(3)于色,发(4)于声,而后喻。入(1)则无法家拂士,出(2)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词语、句子

  "恒":经常。"过":过失,错误。"然后":这样以后。"困":困苦。(1)(3)"于":在。"衡":通假"横":横亘。(2)"于":被。"虑":思虑。"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作":兴起,愤发而起。"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证验;"色",气色,脸色。"发":显现。(4)"于":从。"喻":明白,这里意为被人了解。"入":指在朝内,国内。(1)(2)"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假"弼",辅正,辅佐。"出":指外部,国外。"者":指国家。"亡":灭亡。

  2.内容

  提问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段阐明人要经受挫折、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有所作为,并由修身进而推论治国,指出听不到谏戒,丧失掉警觉之患。

  第四段 "然后知生(1)于忧患,而死(2)于安乐也。"1.词语

  "知":知道,懂得。"生":生长,生存发展。(1)(2)"于":在。"忧":忧虑。"患":患难。"而":连词,前后是并列关系。"死":死亡,灭亡。"安乐":安逸享乐。"也":表肯定。

  2.内容

  提问 最后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讲解 最后这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全文内容提问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讲解 孟子文中所言在两个问题上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另开生百;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戒,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论证特点

  提问 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解 前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式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设例证明中心论点的前后两个部分,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式则是先以大部分篇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再以一简炼的排比句,概括说明"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词语总结(两文)

  实词(从略)

  虚词

  之1.的。"三里之城".2.代词。"环而攻之而不胜。"3.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助词。"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以1.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以天下之所顺。"于1.从。"舜发于畎亩之中。"2.达到,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被。"衡于虑".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 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布置作业

  1.背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也。"2.作课后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战中)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们的齐心协力。

  (比如)一个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时令相助,但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因为有利的时令不如有利的地势啊。

  (又比如一座城)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锐利不牢固,粮草并不是不充足,(守城者)却弃城逃遁,这就是因为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齐同。

  因此说,让百姓住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边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阻,威震天下不能仗恃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国君能得到众多人的相助,不行仁政的国君就很少得到相助。相助的人少到极点,那就要众叛亲离。相助的人多到极点,那么普天之下都会归顺他。用天下归附的力量去攻打那众叛亲离的人,(那还能不胜吗?)所以,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是从田间地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捣土中被举用的,胶鬲是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举用,孙叔敖从海滨僻地被举用,百里奚从交易市上被举用。

  因此(可见)上天打算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遭到痛苦,使他的筋骨受番劳累,使他的肚肠挨受饥饿,使他身受困乏,行受干扰,用这各种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灵,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弥补他的不足。

  人经常会犯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受困扰,思绪被阻塞,然后,振作精神而有所作为;在脸色上显现出来,从谈吐中表露出来,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诤谏辅佐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敌国外患,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就会衰亡。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虑患难可以促使人生存,而贪安图乐则会导致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教案   语文   说课稿   孟子   通假   仁政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论点   地利   天时   词语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