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尼布楚条约》的意义。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学习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学习难点: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台湾。
  2、过程:——年郑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包围——,守军投降;  围攻——,头目揆一讲和;——年收复台湾。
  3、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历史上的——。
(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时间:——
  2、意义:加强了————————;巩固了————————。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把——、——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2、过程:(1)第一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
           (2)第二次:再次出兵,击毙——。
  3、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
          (1)时间:——
          (2)地点:——
          (3)双方:——、——两国
          (4)特点:经过——协商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5)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如何评价郑成功?
 

  2、中国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麽?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有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里称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渥巴锡      c、郑成功       d、林则徐
  2、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1)郑成功包围赤嵌楼(2)清军进入台湾(3)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4)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  )
 a、2、 1、 3 、4  b、4 、1 、2 、3 c、4、 1、 3 、2  d、2 、1、 4 、3
  3、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相同的意义是(  )
      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我国开始了对台湾行使主权          d、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下列史实中最能批驳“xx”分子“两国论”的是(  )
      a、设置驻藏大臣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台湾府  d、雅克萨之战
  5、中国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属于(  )
      a、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b、争霸战争  c、侵略战争  d、反分裂国家战争
  6、根据 《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中国领土?(  )
      a、黑龙江流域    b、乌苏里江流域   c、库页岛  d、外兴安岭以北
  7、阅读以下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来源:中.考.资.源.网]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材料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

    (2)有哪些证据可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试举两例。

    (3)今天,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xx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表明什麽立场?你认为台湾最终能否回归祖国的怀抱?为什麽?

   8、清朝前期在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历史   初中历史   七年级历史   沙俄   尼布楚   殖民者   荷兰   台湾   条约   领土   中国   意义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