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文字演变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订正上周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的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看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导言,知道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阅读课文。
第19课 文字演变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传说:结绳记事 仓颉造字 许慎《说文解字》
萌芽:刻画符号             六书(假借、转注) 
甲骨文:定义、发现、地位、构字四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金文 小篆 隶书 行书、草书、楷书
汉字的作用 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认识到甲骨文的重要性,但对汉字作用的理解存在问题。有位同学把“仓颉造字”说成“许慎造字”。)
布点小结
  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字典。这里同学们注意汉字构字和使用的“六书”与构字方法的区别,也就是说:构字四法(也有人称为“四象”,没有为学生引入这个概念)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另外两个假借、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法。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当然,这一点是所有文字的共同点。作为文字,汉字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地方。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拼音,只有汉字形声表意,历千年而不衰。即使在电脑时代,汉字仍是当今输入最为快捷的文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说的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是啥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文字时,形声表意的方块字,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因此,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我们前面说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学生在述点时,汉字的作用讲的不够,我在总结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前面讲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师:引导学生看“结绳记事示意图”及小字内容:“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强调其“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仓颉造字”这个传说:注意两个时间概念“战国时期”、“黄帝时代”。相传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②为什么会有仓颉造字引起“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这样的传说?

第二课时
①提问: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学生回答集中于解释这个传说,也有同学说仓颉聪明、人们掌握了文字引起万物的害怕等各种答案,但没有同学从古人对文字的态度这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②我国文字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而来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看书,要求学生标出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
画出符号,请学生猜测
 

③甲骨文
⑴什么叫甲骨文?(学生读课文)
⑵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强调:王懿荣)
⑶甲骨文在文字演变中的地位?(强调: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
⑷什么是构字四法?(回忆上节所说的“六书”)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完成“阅读与思考”:山(象形)、刃(指事)、林(会意)、渭(形声)。二班和五班,一次ok。六班找了两个学生都没有做对。(好班里的南郭)
④甲骨文后相继出现哪些字形?(金文 小篆 隶书 行书、草书、楷书)
引导学生回忆小篆、隶书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看“汉字字形图”
介绍有关“虢季子白盘”的资料。(唇亡齿寒、刘铭传)
〔贯通评价〕
  本课我们学生了“汉字演变”,我们知道: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是文字起源的传说。我国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后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结构仍没有变。汉字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20课“青铜铸鼎”,请同学们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后,阅读第20课的内容,下节课,就不专门留时间让同学们阅读了。
〖教学资料〗
课件:《文字演变》
 
考证:刘铭传其人其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教案   历史   初中历史   七年级历史   仓颉   指事   形声   文字   汉字   造字   象形   甲骨文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