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s有哪些化合价?分别代表哪些化合物?引出课题。

出示试管中的二氧化硫,请同学们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s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二、so2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实验6-1】

结论: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复习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对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代替等号作为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

(1)               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2)               符号 “       ”两边的物质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

(3)               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溶液中就有h2o、so2和亚硫酸等分子。

由so2中s的化合价分析:

                   0            +4               +6

                   s            s o2              s o3

                      氧化性(弱)      还原性

2.弱氧化性

                   2h2s + so2 = 3s   + 2h2o

3.还原性

         2so2  + o2         2so3

         5so2  + 2h2o + 2kmno4 = 2mnso4 + 2mnso4  + k2so4 (可要学生配平)

         2so2  + cl2  =  h2so4  + 2hcl

4.漂白性

【实验6-2】

结论:二氧化硫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当加热时,溶液又重新变成红色。

归纳漂白的三种原理:

(1)       吸附有机色素而褪色,如活性炭吸附红墨水。

(2)       与有机色素化合而褪色,如so2与品红(可逆)。

(3)       氧化剂氧化有机色素而褪色,如hclo、na2o2、h2o2、o3等(不可逆)

请同学们根据so2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so2也有它的害处。

【板书】三、so2的污染

进行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一些城镇,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危害较为普遍而又严重。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 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 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排出的酸性气体的影响,出现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其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北美和我国。目前酸雨危害已扩大到中北欧、美国、加拿大 ,水体受酸雨的影响而酸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多万个湖泊,到二十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将完全灭绝。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在许多国家已普遍存在,全欧洲1.1亿公顷的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而变得脆弱和枯萎。

我国出现酸雨的地区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的酸雨区,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区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南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中心区域酸雨频率60 90%;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岛、图门、太原、石家庄等地。

小结酸雨的形成:

           h2o           o2

(1)so2        h2so3            h2so4(主要途径)

                 灰尘         h2o

(2)so2         so3             h2so4

作业:p133,一、二、三、四、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化学   高中化学   高一化学   华中地区   北欧   飘尘   亚硫酸   可逆反应   物理性质   酸雨   肺部   化学反应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