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内容:1)经济方面:工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农业:p61
2)政治方面:a、批判个人崇拜b、平反冤假错案c、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黑面的文学作品公开
3.结果:改革失败,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结果: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解体时间:1991年
2、解体经过:“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3、解体标志:戈尔巴乔夫下台
4、解体原因: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
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6)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因)
5、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结束
四、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五、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或启示)?
1.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2.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噪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
4.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案   历史   初中历史   八年级历史   苏联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思潮   弊端   民族   原因   政治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