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6.3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一、三维目标要求
1. 1.      知识与技能
          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          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 2.      过程与方法
          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 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          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展示学生设计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提前自己复习本章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故事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本节课,首先展示学生总结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意义、测定方法,以及密度知识的应用,弄清质量与密度的区别。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1/2,但密度却不变。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由0 上升到4 ,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却变大,故4 的水密度最大。
(3)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但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课题
通过三组学生汇报自己密度应用的探究课题,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密度的应用,而且还学到了利用密度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活动过程一般包括:选择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总结、交流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学生课下进行的,“交流”安排在课上。在活动实施之初,一般由教师设计撰写活动方案,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就要指导学生撰写方案、计划。这个活动安排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实验探究和活动,已有了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将各报告的教学意图简述如下,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参考。安排报告1是要让学生掌握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报告2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天平测质量,利用量筒测体积,然后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质密度大小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报告3是要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比如:第一小组在报告了他们如何证明了铅球不是铅做的之后,其他同学提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铅球的直径,就能测出铅球的体积。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溢水杯、量筒测量铅球的体积等等。
本节课也可以设计其它活动。如:①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②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③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线的长度?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教案   物理   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   密度   铅球   知识   交流会   物体   体积   物质   质量   教师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