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一节第二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第二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懂得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含义(特征);能初步辨析“规律与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判断所列举现象是否属于规律的辨析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规律的定义内涵;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领会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规律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2、(出示材料)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3、日常生活中你所观察到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还是有规律的? 请举例说明。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通过哈雷彗星的事例我们又知道了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可以科学预测未来,把握前进方向。

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人类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逐渐认识到:

(一)世界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板书)

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提问:在中学各学科教材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规律?

生: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

【归纳】同学们刚才列举的在中学教材中学到的各种规律,如:生物遗传变异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元素周期率、电磁感应定律、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科学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综上所述,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那么,什么是规律呢?

(二)规律的含义(板书)

(采用问题讨论法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步,课件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以下现象或事实是不是规律?为什么?

• ①、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 ②、六六大顺,逢八就发

• ③、守株待兔

• ④、甲骑车撞了人,被罚款。

• ⑤、昼夜循环,四季交替。

• ⑥、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 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⑧、在英国汽车靠左行驶,在中国汽车靠右行驶

• ⑨、围棋盘十九路,路上有交叉点。黑棋白棋轮流下,只要找到交叉点

• 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第二步,全班同学讨论,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相邻4人小组互相讨论)

第三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选择的结果及其理由。

【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

有学生认为①②不是规律,原因是喜鹊与喜,乌鸦与丧,六和顺,八和发这些都是一种人为的臆造联系,没有事实根据,不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主观性。(其他学生纷纷点头,对这个同学的发言表示赞同)。

有学生认为③④也不是规律,原因是一样的,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都具有偶然性,如《守株待兔》中的兔子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但兔子撞在宋人那棵树上死则是偶然的,把偶然出现的现象当作规律是不正确的。(其他同学对此也表示赞同)。

有学生认为⑤⑥⑦是规律,因为它们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且是必定如此会反复出现的。这时,一个学生反驳说:⑤⑥⑦不是规律。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刻分成两个阵营:有大部分学生支持⑤⑥⑦是规律这一观点,只有四、五个同学支持⑤⑥⑦不是规律这一观点。在⑤⑥⑦上学生出现了分歧。(作为教师不要立刻肯定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而是请认为⑤⑥⑦不是规律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理由。)一个同学说:“水往低处流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的,是一种外在的现象。水为什么往低处流才是内在的原因,而这个内在原因才应该是规律。就象我们高一学的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跌,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一种现象,而决定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规律应该是存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不应该是事物表面现象的联系。”另一个同学补充说:“四季更替是由万有引力决定的,万有引力才是规律,四季更替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两个同学发言后,很多学生陷入沉思。(显然他们认为上面两个同学说的有一定道理)

同学一致认为⑧⑨中的“红灯停,绿灯行”“围棋盘”“汽车行驶方向”不是规律,是交通规则或体育规则,是由人制订并实行的。

第四步,在同学充分发言,而且有些同学对于⑤⑥⑦还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教师要归纳讲解,特别是重点讲解⑤⑥⑦

【教师归纳】 ①②两个事例不是规律。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承认这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认识上的根本分歧。选项中“六六大顺,逢八就发”;“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就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人为的联系,虽然有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因而不是规律。

(1)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

【名人名言解析】 你能说说荀子名言的涵义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荀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多媒体动画演示】  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结论】:大千世界中万物的运动变化虽然复杂多样,但都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种秩序的存在表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违反规律要受到惩罚。

【教师】 ⑤⑥⑦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而且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规律本身。例如: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p46【操作平台】

请同学们发挥能动性,透过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内部的规律。

问:那么,我们如何区分规律与规律现象呢? 

(课件逐栏目展示讲述) 规律和规律现象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

规   律

现   象

相对平稳

多变易逝

隐藏于现象内部, 深刻性

浮现在事物外部,多样性

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联系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

【教师】③④是一种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即必然联系才能成为规律。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还比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成长为麦苗并结出麦穗,决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但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是一种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即: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

  【讨论】课本p47《阅读与思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略

【师生共同归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有其内在规律,不会是dna分子的偶然变异,更不会象赌场上的突然发迹一样不可预测。

【教师】大凡规律不会是昙花一现的,只要条件具备,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会重复出现。潮起潮落、月缺月圆、摩擦生热、向日葵向阳、大雁南来北往,家燕秋去春还……在相同条件下,自然规律在实验室里可以几乎原版克隆。

而社会运动的必然性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例如战争,只要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必将发生武力冲突,但每一次的战争不可能一模一样的再现。又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走过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大体都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程,那么,究竟是什么规律在其中起作用呢?

【学生分析】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揭示了这个规律,才做出了人类终将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结论。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重复性)

【哲学观察】 “姆潘巴现象”是规律吗?(课本p48)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3名女中学生的研究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向她们学习,勇于探索,勤于实践,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师生列表归纳】

是什么

不是什么

 规律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本身固有的

外部强加的

内部本质的

表面现象的

确定必然的

偶然出现的

稳定重复的

多变不定的

综上所述,本身固有的、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四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拓展思维】你知道哪些规律?这些规律的适用领域范围各是什么?

【师生归纳】惯性规律——宏观物体机械运动;遗传规律——生物界;自然选择、生存竞争、新陈代谢——生物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社会发展领域;万有引力规律——整个宇宙;自由落体规律——自由落体(任何没有支点和悬挂点的物体在空气中失去支持必然垂直下落)大气变化规律——以氮、氧、氩为主的地球大气;化学变化规律——原子分子;水文运动规律——水……可见,规律在同类事物的范围中是普遍存在和普遍发生作用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讨论】那么,⑧⑨中的“红灯停,绿灯行”“围棋盘”“汽车行驶方向”不是规律是规则, 

【生】是由人制订并可以修改的规则。具体体现为交通规则、游戏规则。

(三).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问:规则是不是由人随心所欲订出来的?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结合学生回答逐条展示课件内容)

区别

规 律

规 则

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或改造,是客观的

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作用

方式

客观地、自发地发生作用

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

联系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学生活动】选做p46“操作平台”,或p47“阅读与思考”,或p48“想一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选择配套练习册和学习导向中相关的书面练习以巩固知识。

2、对学生课堂的表现即时进行点评并计平时成绩。

五、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部分内容从认知角度看,哲学道理虽然浅显,但规律的涵义深奥抽象,缺乏形象生动的趣闻来吸引眼球,如何使学生系统理解把握,颇费思索,我在设计教案时,尝试利用“问题讨论法”,着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交流讨论积极性入手,以求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

“复习提问”: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理清第一节三框知识的内在联系线索,三是自然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课题。

“列举10种现象供学生比较判断分析”:既有利于突破“规律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并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多思考、多分析,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采用“问题讨论法”,教师列举10种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和分析,并说明是否属于规律及各自的理由,当看法有分歧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要的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哪几条是或不是规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最后顺理成章归纳出“规律的含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言,并且要对仍让学生困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点拨。我的体会是:

1、规律的四层含义较难理解,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材的解释,而要从形象具体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进行教学。这种设计符合人的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认知顺序,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讨论法”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课堂讨论参与面广,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辨能力的机会,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可自由表达见解,不同思路不同观点交汇,这样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开阔视野,兼听则明,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3、讲完“规律性现象和规律”的区别后,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相对应的例子。这样既能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得到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体验。

4、教师要尽可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注重哲学常识与中学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渗透整合。从而领会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其实是对各种具体事物运动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感悟学习哲学常识的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物是不断地运动的。运动的世界看似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同学们举例来证明: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每小组派一名代表用多媒体展示)

(一)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板书)

教师:由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三个部分,因此,要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请从这三方面来说明。(学生展示资料)

【学生展示1】自然界中的斗转星移、四季交替,生物的冬眠春晓、南北迁移等现象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按各自的轨道绕太阳运转。太阳系的模式图。(多媒体显示)

注:冥王星已经被开除太阳系

【学生展示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秩序,也是有规律的。三次科技革命对比图表。(多媒体显示)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图表(表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标志

时代特征

社会特征

影响

第一次

(蒸汽革命)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

蒸汽机制发明和应用

蒸汽时代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

① 使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 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代替封建生产关系

第二次

(电力革命)

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①使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工业增长两倍以上

② 出现了垄断组织,完成了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第三次

(新科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自动化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① 新科技革命成果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促使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学生展示3】人类认识的发展呢?人的认识领域是很复杂的,也是有规律可循。只有用心去思考就会发现不仅学习的方法、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心理情感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连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多媒体显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线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教师归纳:阅读材料,填表

【操作平台】下列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并回答)

 现  象

表  明

日、月、星、辰按一定的轨道运转

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运动

化学元素周期表

家燕秋去春还,大雁南来北往

青蛙冬眠春晓,猫头鹰昼伏夜出

牵牛花黎明开花,三叶草临夜低垂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人类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教师提问】简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历程,并证明人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关于我党的指导思想,成立之初是以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最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xx大在党章中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确立之后,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xx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在党的xx大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xx大以后,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人类认识是永无休止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可见,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那么什么是规律呢?

(二)规律的内涵: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例如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按照自己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行,但是都是受到了万有引力的作用。万有引力是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于大自然的。万有引力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牛顿后来发现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可见,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特征: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意识赋于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事例

表  明

万有引力规律是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固有的自然规律;新陈代谢规律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中的联系;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承认他,喜欢它,尊重它,它都照样存在。客观性是规律的最重要的特点。

 【思考与讨论】春夏秋冬四季交换、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是规律?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上述问题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而且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规律本身。例如:四季交换、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交换,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又如:水往低处流也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在其背后也隐藏着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牛顿力学表明:在物质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二,三次科技革命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自动化时代,生产工具不断地革新,生产力水平不断地提高,这些最终都印证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规律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事  例

表  明

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地球引力;四季交换、昼夜循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内在的本质联系。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和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看书,找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归纳】规律和现象的关系。

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比现象深刻,而现象比规律丰富;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而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教师:规律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内在的,抽象的。

【思考讨论】“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不是能称之为规律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喜鹊报喜,乌鸦叫丧”这不是规律,相反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喜鹊不能报喜,乌鸦也不会叫丧。“喜鹊报喜,乌鸦叫丧”这只是人们乱联系的结果。只有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才能叫做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事  例

表  明

物体下落是必然趋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教师归纳】只有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才能称为规律,规律具有必然性。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教材p48:“哲学与观察”(学生阅读和讨论)

教师归纳:姆潘巴现象并不是规律,只是一个在条件不确定下的偶然现象。任何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重复,同样条件下,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是不可能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4)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而不是变动的联系。 

事  例

表  明

力学的自由落体定律,只要排除空气的浮力和阻力等条件,物体就会已加速度下降。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表明了规律具有普遍性。

【教师归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含义:马克思哲学认为: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隐藏在同类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因而能在一定范围内起普遍作用。各种规律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和谐秩序的世界图景,从而使人们可以借助规律的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世界。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

a.四季更替 

b.昼夜循环

c.秋天到来时大雁南飞 

d.新陈代谢

答案:d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则的有(  )

a.行人靠右行

b.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水往低处流

d.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答案:c

【过渡】通过练习,可见规律和规则是不同的,那么规律和规则有何区别呢?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规则(1)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规则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的,是主观的。属于人的意识范围。人们可以制定、修改、废除规则。(2)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正确的规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四.学习训练和评价提示

1.[布置作业]:寻找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探索规律的事例,将其过程与感受与大家分享;收集生活中人们利用规律制定科学规则的事例。

2.对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记录;对课堂上回答问题、展示课件、参与互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富有创意的问题及回答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框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规律的含义;二是规律的共同特征。新教材较老教材有了一定的变动,基础理论没有太大变化,但增加了许多学生思考和操作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 ,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在设计教案时,除了要讲清楚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其趣味性和实用性。所以在编写教案前,教师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和具有说服力的事例,让枯燥的理论“活”起来。同时还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的国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节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和教师也都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大量的课外材料和现实事例,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抽象的哲学走进我们的生活,枯燥的理论变得实用。由于学生课外共同参与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无疑可以增加学生课堂的关注度。但是这种课真的操作起来,需要耗费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教案   政治   高中政治   高三政治   规律   物质   事例   归纳   本质   事物   现象   规则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