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教案   政治   高中政治   高二政治   方法论   哲学思想   惊讶   世界观   美好生活   自然界   惊异   向导   哲学   智慧   关系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