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识记: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税收的作用。
2、理解:举例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适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
板书设计: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同点
                1、税收的基本特征                                    见图表
                                   (2)不同制度下税收的不同点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的
                                   (2)“取之于民”反映的是劳动者局部利益与
   我国税收的   2、我国税收的性质       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
   性质和作用                      (3)社会主义税收是“用之于民”的
   (4)“用之于民”反映税收代表这部分社会产品
        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
        人民的利益服务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我国税收的作用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方法:复习—导语—学生自学—讲解重点、难点—归纳小结—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什么叫税收?
    2、税收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税收,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是不是都一样呢?我们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讲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课:(看书自学,思考题投影打出)
①各国税收有哪些共同点?
②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我国税收的作用有哪些?
教学要点: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板书)
教师讲解:
税收从国家产生以来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尽管税收的名目不同,但是,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都是整个国家行政和权力机构的生活源泉,因此,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基本特征。
(投影仪展示以下三组材料:)
材料一:奴隶社会被征服的藩属和分封的诸侯国向王室进贡土特产、珍宝、财物称为土贡。这是税收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土地课征农作物,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税赋。
材料二:封建社会向农民征收田赋;对人丁课征人头税,对商业、手工业征收的盐税、酒税、茶税……捐纳(各级政府以捐献方式取得财物的一种方式,是税收的特殊形式)、杂税、土贡……
材料三:资本主义国家征收流转课税、所得税、杂税等(娱乐税、登记税、防火税、赛马及彩票税、环境污染税……)。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是凭借何种手段获得?
(2)分配的主体是谁?
(3)税源来自何处?
讲解:
a、不同国家税收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共同点):
①都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③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
④税收的来源都取之于民。
⑤都具有“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这些共同点就是税收属性,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反映了税收的共性,即不论是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具备了上述这些共同点的财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做税收。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都各不相同。
b、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不同(不同点):
(投影仪打出以下图表:)
               资本主义税收和社会主义税收的比较表
 资本主义税收 社会主义税收


点 目的 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
 前提 国家政权
 主体 国家
 来源 公民
 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点 性 质 取之于民,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目前的关系。
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本质和税收的性质不同。税收的本质,即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这是不因国家与社会性质不同而改变的。但是,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阶级属性,都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不同而不同。
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税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2、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课难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的。
在我国,由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它已占到了财政收入的90%~95%以上。(97年已占96.7%)
②“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必须集中一部分资金,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体现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正确结合。
③社会主义税收也是“用之于民”的。
我国税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现有:国家拿出大笔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生活,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对解决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拿出1400多亿元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其中,用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等)的支出是422亿元,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金制度的支出是300亿元,用于安排城镇2600万人就业的支出是105亿元,用于增加职工住宅的支出是152亿元,还有用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进口商品价格补贴的支出等。
④社会主义税收的“用之于民”反映税收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财产就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资金,归全国人民所有。通过财政预算的再分配,为全国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通过预算支出的安排,把税收集中的资金,用于巩固国防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之,广大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3、我国税收的作用。(本课重点)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从以下三点理解)。
① 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从它产生之日起,为国家行使职能而组织财政收入,就成了它的第一职能。国家通过税收,可以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所以,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天职,也正因为税收天生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它才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存在,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国占96%,在美国占98%,这说明:税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国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当前更应该强化和重视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
③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
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的而取得收入,这样便可以减少或避免拖欠和偷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不论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必须依法纳税,这样,税款有相当大的部分就可以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从以下二点来理解)。
①税收为什么能够调节经济活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通用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那是因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改变不同纳税人、不同经济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的功能。国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经济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调节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我们说税收是一种经济杠杆,一般就是指税收的这种调节经济的职能。
② 税收是怎样调节经济活动的。
如:国家通过缴纳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政策,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通过减征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外商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免征(免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推动了煤炭、电力、核能、石油等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通过免征和减征(减税)企业所得税两年,支持了边远和贫困地区新建企业的发展。总之,国家可以运用税收这一手段,通过纳税人、征收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办法,达到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从以下二点来理解)。
①税收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经济的监督。
因为税收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所以税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方面看,税收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也是由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创造或实现的。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征税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经济信息、经济动态都会得以体现和反映,这些信息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也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税收是怎样对经济进行监督的。
税收工作具有联系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灵通的特点,这就使税收成了监督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税务干部可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实体的生产、销售、利润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等情况,总结经验,揭露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同偷税、漏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税收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外,每年配合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进行年度大检查,对查出的大量侵占国家收入的违法案件,进行严肃的处理,起到了保护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了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们要着重把握、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做到自觉增强公司的纳税意识。
本课作业:
1、 课堂练习(下发给学生当堂做),此略。
2、 《导学》中有关练习题。
教后记:
通过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中了解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要改进的是尽可能多举事例,把问题说清讲透,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课教学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教案   政治   高中政治   高一政治   税收   性质   作用   取之于民   我国   财政收入   职能   利益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