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作和公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合作与社会公平的认识正从模糊向较清晰过渡,处于对合作与公平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公平与合作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合作的全面理解和公平的判断还显得欠缺。对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这些认识的困惑又非常明显得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离不开社会公平,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社会公平的观念,为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会与人公平合作打下基础。

三、综合设计思路:动画导课《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社会生活需要合作,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生活需要合作。合作探究怎样的条件下三个和尚有水喝?认识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情景体验利用“情景研讨”体会社会生活需要合作;也可用附录的参考资料③,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体验合作的重要性。理性反思依托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图示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合作。反思自己参与社会合作的行为。理性提升创设社会生活网的图示和附录的参考资料②七人分粥 让学生领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社会合作的内容和运行条件分析。情景探讨你渴望怎样的社会合作;领悟政府和个人为社会合作该做些什么;提供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和体会,使学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义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根据创设的三个材料情境请学生去体会社会合作需要公平的社会行为。依靠课文73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用自己的将来“准行为”进行交流。现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最后留较多时间给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践行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变相分快慢班)。附录:1、参考材料。①“公正让我别无选择。”在上海刚刚结束的世乒赛中,有一场球令人难忘。那是一场淘汰赛,中国选手刘国正对德国选手波尔,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责则只有打道回府,再无机会。两强相遇,打得难解难分。在第7局也是决胜局里,刘国正以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就是这关键的一分,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偏偏出界了!极度沸腾的场馆顿时寂静无声,观众们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刘国正自己好像也懵了,楞楞地站在那里;波尔的教练已经开始起立狂欢,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而就在这一瞬间,波尔却优雅的伸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得分。就这样,刘国正被对手从悬崖边“救”了回来,最终反败为胜。这是一场足以震撼世人的经典之战!不仅是因为双方选手的高超球艺,也不仅是刘国正在绝境中的坚忍不拔,更因为波尔那个优雅的手势。对于波尔,只要赢下那一分,就可进入顺利晋级。而这个球是否擦边或许只在0。01厘米之间,观众看不到,对手也看不太清楚,而即便是裁判也可能错判。但是,波尔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动示意。赛后,记者们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公正让我别无选择。”②七人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③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只有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显群体合作的特点。2、为本节设计的教学课件。3、本单元可操作的,有实效的活动设计方式。⑴社会生活网的感悟和体会:①全班以线团为材料举右手编织一张社会生活网②请4位同学站在班级的四个角上③请不愿参与社会合作的同学依次坐下④请4位站在角上的同学讲述所看到的社会生活网的情况⑵课文73页角色扮演①学生8人为1小组②选4个人分别扮演4个角色③各小组形成小组的父亲分配意见④各组派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第一课时)
备课及教学流程准备一、本单元课标链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部分:1、总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内容标准: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本单元教材内在知识体系分析第四单元: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也为了呼应和提升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义务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使本书既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又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和科学的公民教育。这一部分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又超出了前者,融会了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容。本单元由四课书组成。其总的逻辑思路是: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合作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支持——正义要求每个公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他的社会身份相关——负责任的意义——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求我们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一课:社会合作与公平。逻辑思路是: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政府是为人们的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在社会事务中处理事情合情合理——未成年人也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从自己做起。第二课:社会规则与正义。逻辑思路是:公平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包括道德规范)支持,正义的制度规则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道德规范也是一套规则系统,对社会,他人,个人都有好处的行为,是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从小学习做有正义感的人。第三课: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逻辑思路是:每个人在社会合作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需要承担代价的——但一个人只有负起责任,才能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第四课: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逻辑思路:负责任对社会的意义——负责任对个人的意义——面临责任冲突时可以做出责任选择——未成年人要培养负责的精神,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三、第四单元第一课教学建议主要是根据教材板块的设计补充一些建议。1、关于第一板块:探究园。探究园设计的意图是根据课文要传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深一步的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园的问题不可能覆盖课文涉及的所有内容;一方面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鲜的材料(尤其是当地的,周围环境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处理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如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以及时间是否够等),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本课的内容我把情景研讨的材料作为导航内容的应用载体。另外,“探究园”顾名思义是“探究”,应针对问题情境,结合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学生亮出“正确答案”,切忌用“你的回答是错的” “你这个看法有问题”这样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据,下面让我们看看其他社会成员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或:下面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即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用这类引导性的句式,切回或过渡到“导航”的学习。2、关于“导航”部分导航部分与原教材相比,文字量大大减少,突出了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重点心中有数。新教材改革的思想,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原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能学得活,用得活。因此,一方面抓住重点,一方面围绕重点展开,就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活学活用,真正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关知识。导航部分的上课程序:①《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社会生活需要合作;②利用“情景研讨”体会社会生活需要合作;③依托 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图示 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合作;④创设 社会生活网的图示 让学生领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⑤创设 你渴望怎样的社会合作 来领悟政府和个人为社会合作该做些什么;⑥提供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和体会,使学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义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⑦根据创设的三个材料情境请学生去体会社会合作需要公平的社会行为;⑧依靠课文73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用自己的将来“准行为”进行交流;⑨最后留较多时间给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践行:现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同时,建议用2——3课时完成本课,在授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选用的事例都应兼顾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生动,有吸引力。讲《思想品德》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不一定都板起严肃的面孔来讲。四,关于第三板块《实践与评价》。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促进学生践行的自觉性和能力。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习惯和时间限制,条件限制等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形式: 1、研讨,交流。其中的组合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自由交流等。这是本教材该板块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建议教师课前花些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形式作些针对性的安排。如交流,讨论的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而交流的结果应该有表达的渠道,如单人作业,双人作业,小组报告等。具体的形式也可以文体多样化。心得体会,散文,诗歌,故事新编,模拟提案,小论文等都可以一试。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但应准备好更多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能提供一些补充的材料。教师自己平时也应从各个渠道留意和积累一些新的材料。2、角色扮演。强调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提出来与大伙进行交流共享。五、关于《阅读与感悟》。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阅读感受。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位置以给出了一些思考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给学生用,也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另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八年级政治   波尔   跛子   公平   社会   社会生活   正义   公民   教师   责任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