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熟练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2、根据一些算式题组,发现规律,并自编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补充:用2、3、4、5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不能重复,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积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这种题,先要确定十位上的数字
最小:要考虑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两种情况。24 35和25 34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一乘,比较一下,得出哪个积更小。
最大:要考虑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两种情况。42 53和43 52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出结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个。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一题(题略),师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要提醒学生不能输入错误的数据。
算完后互相校对。
2、用计算器计算:
94 86 47 (394 5477) 57
8450 25-249 6396 (520-438)
提醒学生注意:用我们的科学计算器计算时,别忘了输入“( )”
算完后校对得数,如果有错,可对照,检查出输入错误的地方。
3、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1)9 9-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估计算到第四题的
98 9-2= 时候会有学生发现规律,指名说一说该规律;
987 9-3= 并用该规律,猜测后面一题的得数,并计算器验证。
9876 9-4= 利用规律,你能继续写算式吗?
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几组也基本照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
4、张叔叔在购物中心买了右边发票中所列的物品,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张叔叔带了3000元钱,够不够?
观察该张发票,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填写完整?
分别把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价填写清楚,并算出总价。
介绍发票常识:最后还要把总的价钱用大写字写一遍。指导学生写一写。
问:现在你能回答3000元够不够了吗?
5、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图略)
要让学生先猜一猜有什么关系,再算一算。发现:中间数也就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
任意框9个数,都有这种关系吗?试一试。
要使方框内9个数的和是153,该怎样框?(先算出平均数,再框)
6、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三、比一比:
知道1加到100,和是多少吗?(5050)
下面我们要利用计算器来算一算,由于我们的计算器最多只能输入95个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加到100,而是分成10 个数10个数;每加到一个整十数,大家就对一下得数,然后再继续。看谁能在这10关中都算得正确。
师生共同开始计算,以锻炼学生输入的正确程度。
全课总结:虽然说计算器能算得又对有快,但如果输错了数据,得数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要在数据输入的时候特别细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   计算器   算式   得数   平均数   方框   课时   发票   个数   单元   规律   数据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