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3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增强水的导电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案   乳浊液   电珠   物质   水合   氯化钠   蔗糖   溶液   下册   固体   离子   液体   九年级   化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