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案

课题:<窗>
设计理念:设计时,主要抓住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   通过师生讨论,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情感.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方法目标:学会分析小说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小说的情感;3 情感目标:让学生领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会分析小说,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补充.
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他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他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他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送进了坟墓。 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他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可我要问的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 (学生回答)
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师板书:窗)
二、读课文
    提前请同学们预习课文
1.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1、概括——情节    2、对比——性格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投影: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
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
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三、重点字词分析
“阴”“栩”“鸟瞰”和“俯瞰”
明确:“鸟瞰”是“从上往下整体的看”,而“俯瞰”只能表示“从上往下看”

四、分析文章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
  老师指导:把这两个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
1.提问:你认为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
(投影:教参概括 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让学生修改教参,自行概括。注意角度
2.提问:如果在“近窗的人”概括中,也加上一条“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怎么理解这种概括?

3.提问:说说作者不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的理由。
(明确:“悬念”正是小小说艺术上的灵魂)
 此处是一连串的追问,逐步加深理解

五、分析人物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同学们看导读题4—6小题,先思考,后交流。
1.提问: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近窗人的精神
(明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白求恩
2.提问:细节描写的好处
明确:小小说的第二大特点:先蓄势,然后再陡转
3.重点:提问:不靠窗的病人病情为何加重?
 明确:小小说蓄势之后的陡转,既要出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如此说来铺垫和伏笔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总的来说:悬念、蓄势和陡转是小小说的几个鲜明的特色。
4.提问:现在如果让你用成语来描绘这两个人的品格,你能运用哪些成语?

六 、添加结尾
要求同学们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有创意,切合主旨,符合人物性格.

教师结尾:用顾城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背景音乐:回家)

附:板书:窗

1、概括——情节    2、对比——性格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
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
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教参概括 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三语文   匠心   板书   小小说   课文   成语   情节   角度   重点   学生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