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 (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 (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 (糟粕)毁掉
姨太太 (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二语文   拿来主义   尼采   执牛耳   牛鼻子   宅子   课时   中国   比喻   本文   标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