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了解本文的观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依据,都是我们生存的证据,所以要善待它们。 思考有关精神家园的问题,懂得保护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学会点评文章,对文章中重要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予以评论。读前要热身 看《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淡得不着痕迹的悲伤无边无际地蔓延。刘亮程将他居住的村庄写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点伊甸园的味道。人和动物可以那么和谐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且相通地住在一起。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15—1  刘亮程心满意足地坐在空旷的田野上,平和地看着季节年复一年地走过村庄。草长莺飞。他像个旁观的哲学家一样守着那片温暖的土地。他从来就不想离开他的村庄。刘亮程的书像是在阳光中浸泡了很久,字里行间都是明媚的风。可是在四下安静的时候,我总会看见眼前恍惚而过的忧伤。就是在他直白而口语化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寂寞的音节。他讲的故事很平淡,可是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被感动。                                     ——郭敬明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                                                                                                                                          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他近年来的“村庄”系列散文,具有难以重复的特殊品质,同时也很可能达到了作者自身经验资源的极限。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视野中保持和滋补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他所面临的考验。——刘亮程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作了               长   15—2      篇专访;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评论文章;在新疆压库1年多的数千册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一个月里被订购一空。XX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奇观。刘亮程写诗起家,写作视角不同于他人。他从世外的立场出发,于超脱的立场,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万物。认为世间一切,哪怕树,也有它的生命,有和人一样的情感,体现终极关怀,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一句引文,在写之前,就有一种沉着和总体的策划定位。 识记字音1.字音徘徊(pái huái)       渺(miǎo)    场院(chánɡ)        苇(wěi)澄澈(chénɡ chè)  旖旎(yǐ nǐ)       耄耋(mào dié)骨骸(hái)巷(xiànɡ)   瘸(qué) 牲畜(chù)    夯(hānɡ)2.多音字juàn圈棚           xù畜牧        chāi拆毁           chā杈子圈                 畜            拆                杈   quān圈点          chù牲畜        cā拆烂污           chà树杈                                          分辨字形拆   拆毁     诟  诟       骇  惊骇      惶   惶惑     瘸   瘸腿     柝   本柝     垢  油垢     骸  骨骸      皇   仓皇     腐   腐烂 文题解读作者认为,自己在故乡所看到、听到、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生存的证据。不管它们是否有用,是否今生永远和它们相伴,它们永远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烙上了自己的印记,是自己的物化,所以刘亮程认为:故乡的草木山水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         

今生今世的证据①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随便”一词,强调自己对曾经拥有事物不加珍惜的心理状态。]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推倒”“砍掉”“拆毁”几个动词的使用,突出表现“走的时候”对许多陪伴自己走过多年的东西的任意破坏和不知爱护,为后来抒写自己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怀念张本。]圈②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这小段是一个铺垫,是作者的自责:当自己还不知道曾经的一切有一天需要证明的时候,对曾经拥有的事物毫不怜惜。从而为下文张本。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还不知道”“不知 道”的重复使用,加强了反省的力度。即反省过去不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思想。]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抽象感情形象表达。把对家乡的思恋变成“草”“土墙”“房子”等一些过去所熟悉的东西。使抽象的乡恋变得具体、形象。],你能撑到哪年就         15—3          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句。]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活在世上需要有对象在证明着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一部分: 写作者的自责:离开故土的时候,因为不懂得曾经的生活有一天需要证明,没有善待自己熟悉的一切。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迫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拴牛的输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写得自然而亲切,写出回忆中那份温暖的感动。]。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使用反问句表现了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的重要性]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连续用了七个反问来深刻表现“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的过去无法证明。]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连用三个“没有”,用排比的形式来强调故乡的一切会见证自己过去的存在,是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内心的生存”指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谁又能见证?第二部分:没有了陪伴自己成长的证据,自己以往的生活没法证实,自己对过去也产生了怀疑。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照应文章开头]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住上打墙,还喊着打夯③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尽管“我”早就知道村庄迟早会变得面目全非,可是我几十年后再回来,看到村庄的实际变化时,还是怅然若失。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15—4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第三部分:当故乡的一切面目全非,自己对故乡的记忆也随之全部被埋藏。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好像对今天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意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最后一小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从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第四部分:当家园废失,我们已经找不到家。                     ①选自《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XX年版。有改动。刘亮程,生于1962年,新疆沙湾县人。 ② 圈(juùn ),养猪羊等牲畜的建筑,有棚有栏。③夯(hāng)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或机械,有木夯、石夯、铁夯等。读后须品味主旨:作者反复表达一种自责之情:因为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而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发生了怀疑,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实际上,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曾经的环境,珍惜经历的一切,珍惜我们的家园,因为它们是我们回归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文法:1.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在刘亮程的意识世界里,小到蚂蚁、尘埃,大到高山、大海,它们都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思想,和人是平等的。本文也有所体现:与草、土墙、房子对话,目光锁定在一根榆木桩、一缕阳光,它们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互为证明,让人不觉间眼光为之拓宽,发现世界的生机。2. 语言独特,富有生命感和张力。著名评论家陈柏中指出,刘亮程的散文语言独特,它既不是汉族的土语方言,也不是文诌诌的书面语言,而是生命中的极富张力的语言,又经过了淘洗,很干脆、清爽和优雅,流泻出了一种生命的美。结构:第一部分(1 3段),自责:离开故土的时候,没有善待自己熟悉的一切。                                                                  导致第二部分(4 6段),没有了陪伴自己成长的证据,自己以往的生活没法证实,自己对过去也产生了怀疑。                                   结论第三部分(7 9段),叹息如果家园废失,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

探究后争鸣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我们的家园?刘亮程主张留住家园,留住我们的根;而有人认为家乡要发展,旧有的东西必然要加以改造;还有人认为一边保护,一边发展。那么你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呢?在我们的国家快速发展的现实和刘亮程叹息家园废失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我的观点

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寒风吹彻

刘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廉,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

                     15—5

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乾二 ,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禾,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青……尔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      15—6        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阅读提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到了雪,写到了冬天的寒风,回忆了自己一次拉柴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的姑妈和母亲,回忆了一个陌生人的死。作者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身边人的苦难生活,写人生的苦难。大雪不可避免地下在大地上,也下在人的生命里;寒风透过贫寒的门窗吹进来,吹透贫寒人薄薄的棉衣。郭敬明在《一个人的城市――读刘亮程》中提到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时说曾经泪流满面。那么,你读了此文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我的感受

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今生今世的证据》告诉我们,请珍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因为它们是我们曾经生活的证据。如果我们不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那我们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家园,承载着我们的记忆,记录着我们经历的一切。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我们的家园,那我们的感情就无所寄托,我们的人生就是浮萍,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城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生命体,不同时代的建筑,是其涌动流淌的血脉,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漫长的积淀中形成城市的特色。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其存在的根基,历史和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的,而破坏它只需要一朝一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存在对立,既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又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面临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作为无形资产,是推动城市进步的灵魂,较之于土地、建筑等有形资产,其在城市整体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基础建设的大面积用地,使代表城市根基的历史文化传承正在逐渐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泯灭,文物古迹在“城市旧区改造”中消失,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严重存在。当然,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就我国大多数城市而言,重要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旧城遗址等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土地资源的配置遵循城市土地级差原理,因而旧城区的地价、房价急速高涨,客观上造成了旧城的加速改造,道路拓宽拉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古城区转化为高密度、高容积率、高效益的商业金融、信息及第三产业用地。从而导致城市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要挑战。没有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的繁华都市形态给人的感觉是“失忆”,在开发建设中留住城市的“记忆”与根基,是一种社会责任。(包括古代建筑在内的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要留住我们的根。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矛盾,只有具备长远的眼光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寻根为把握生命——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的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寻根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无根无源的民族。)

语文教育首先是大自然的教育:对于自己的年少时光,刘亮程说乏善可陈。书没正经念,倒是从嬉戏的大自然中,刘亮程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事物,那些牲畜、草木、天气、阳光、吃、劳动、睡觉,等等,从此开始与一个敏感的童年的心灵耳傧厮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自然和他格外亲热起来,深深扎根进了他的幼小而博大的精神世界。于是他的故乡黄沙梁从童年开始就这样被他读烂了。

刘亮程的认字,是从大自然开始的。“我是先看到大自然中的鸟儿,才学会了文字中的“鸟”字,进而认识了和鸟相关的事物。”刘亮程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的语文教育,恰恰相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教育,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认字教育,都是从认字,到组词造句,再到写作文,一步一步来的,很规范,但正是这个规范在一步步的限制你。比如,现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识字,它不是先让你从大自然中去认识‘鸟’,而是从笔划开始一笔一笔教你。可以说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都是从字词开始的。这种教育实用性不错,以后也看不出什么语言上的障碍,但从文学角度看,他从此就会离创新很远,也缺乏一定的想像力,这也是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自然、自由是创新的源泉;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 留住城市的“记忆”与根基:城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生命体,不同时代的建筑,是其涌动流淌的血脉,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漫长的积淀中形成城市的特色。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其存在的根基,历史和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的,而破坏它只需要一朝一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存在对立,既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又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面临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作为无形资产,是推动城市进步的灵魂,较之于土地、建筑等有形资产,其在城市整体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基础建设的大面积用地,使代表城市根基的历史文化传承正在逐渐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泯灭,文物古迹在“城市旧区改造”中消失,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严重存在。当然,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就我国大多数城市而言,重要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旧城遗址等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土地资源的配置遵循城市土地级差原理,因而旧城区的地价、房价急速高涨,客观上造成了旧城的加速改造,道路拓宽拉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古城区转化为高密度、高容积率、高效益的商业金融、信息及第三产业用地。从而导致城市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要挑战。没有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的繁华都市形态给人的感觉是“失忆”,在开发建设中留住城市的“记忆”与根基,是一种社会责任。(留住我们的根;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矛盾,只有具备长远的眼光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问题:抒情散文重在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有时并不要求具有完整的情节、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将一些生活片段及其他材料组织起来,用以表达作者的心情意绪。试以本文为例(也可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写作体会),具体说明。解析:设置本题主要是通过文章实例来体会和理解抒情散文重在抒发作者内心情感这一特点。研读时要注意选取课文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典型文段,当然也可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答案示例:本文第二段有这样几句话:“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 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一段,作者使用了呼告、拟人等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细节和场景组织起来。作者没有强调情节、人物形象,而是选取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事物来表达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的热爱,流露出以前没有善待家园的后悔之情。高手支招之六——精读检测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箴言(jiān)  采撷(xié)   风尘仆仆(pū)  处变不惊(chǔ) b.思忖(cǔn)   羞赧(nǎn)  雕栏玉砌(qì)   不容置喙(huì)c.菲薄(fěi)   毗邻(pì)   拈轻怕重(diān)  掎角之势(jǐ)

d.拜谒(yè)   隽永(jùn)   栉风沐雨(zhì)  恬退隐忍(t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烟诟  划痕   骨骸    仓皇奔逃

b.瘸腿  领受   缭亮    悄无声息

c.打夯  漫长   树杈    虚无之途

d.篇幅  惦念   内函    踏踏实实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b.我走的时候,我还曾经不知道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d.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b.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c.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住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

d.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精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 7题。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                                            15—7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腐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地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为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5.“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哪些东西会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

 6.“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内心的生存”的理解。

 7.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 11题。

绵绵土 牛汉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                        15—8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8.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9.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10.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答:                          

11.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语言运用

12.(XX高考江苏卷,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13.仿照下面的句子,造两个句式一致,意思与整个语境吻合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                     ;                       ,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

有新的获得。写作训练14.在刘亮程的意识世界里,小到蚂蚁、尘埃,大到高山、大海,它们都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思想,和人是平等的。因此,在他那里,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请模仿他的这个特点,写一段文字,表现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感情。

精读检测提示与答案

1.       提示:a项中“箴言”的“箴”应读为“zhēn”;c项中“拈轻怕重”的“拈”应读为“niān”;d项中“隽永”的“隽”应读为“juàn”。

答案:b

2.提示:a项中“烟诟”的“诟”应写作“垢”;b项中“缭亮”的“缭”应写作“嘹”;d 项中“内函”的“函”应写作“涵”。

答案:c

3.提示:a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我仿佛还感到有一个没有过场的人物”;b项,语序不当,“曾经”应移至“不知道”后;c项应改为“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答案:d

4.提示:a项是一个陈述句,末尾的问号改为句号。

答案:a5.提示:共五个要点,解答时注意全面思考。参考答案:地深处的大风、夜晚鸣叫的大鸟、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树、恒久明亮的月光。6.提示:“内心的生存”一定是涉及“精神生活”,同时要加以阐释。参考答案:“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人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因而人要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这样精神就不会流浪。7.提示:扣住“家园废失”“ 虚无”等词句思考回答。参考答案:含意: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殆尽,那么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永无归期了。作用:强调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8.提示:先找到写绵绵土的部分,再提练表现绵绵土特点的关键词。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9.提示:从“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可以找到线索。   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10.提示:整体阅读,把握原文的线索。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11.提示:需要把握文章深层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12.提示:①处的称呼与对象不合;⑤⑥⑦处语序不太合适,⑤⑦句同为地理环境,应在一处,⑥句是天气环境;⑩处的“故地重游”与上文的“第一次来中山陵”矛盾。

参考答案: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

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

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13.提示:仿写时注意题干的要求,一要句式一致,即仿写的句子要采用“当……我们却……当……我们却……”的句式,二要注意在内容上与整个语境相吻合。答案示例: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当童年的天真和稚气离我们远去后,我们却拥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

14.写作提示:首先要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深厚的感情,然后将他们当成有生命

的东西来这写。写作时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力求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参考例文:                      故乡的清晨是蓝色的,西北方巍巍的青山映衬着湛蓝的天空,将这片土地渲染成一片无边蓝色的海洋,安然而静谧,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垂垂低下,与地表的雾气连接,给人们微妙温柔的呵护,让你不知是否身在仙境,还是在人间。不一会,雾气消散,而远处的白云,被压制在远处的群山中,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白龙,守护着这方水土。也让群山越发的苍茫,神奇、微妙!近处农户袅袅的炊烟升起,渐缓缓地隐在天空之中显出了蓝蓝的色彩,随着炊烟徐徐的上升,故乡这时安祥得像个知足的老人,如画一般贴在宁静淡泊,青幽秀美,泉水淙淙清澈见底的溪水旁边。你看,在阳光酣畅淋漓的笼罩下,在绿荫饱满浓郁的氛围中,在野花五彩缤纷的点缀里,故乡就这样袒胸静卧在蓊郁的树丛中,明丽的阳光照耀在它的额头上,清亮的溪水缠绕着它的脚下歌唱,很年迈的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它沧桑的历史,偶有几个孩子欢蹦乱跳地在它面前撒上一路天真的欢笑。它隐约能看见体态丰盈的农田里一顶一顶的白草帽和红头巾浮上浮下,那是它勤劳的儿女们在农田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也看得见更远处的山坡上,牛儿悠然地木沐着的阳光,不停地啃食着坡上嫩绿的青草。老鹰举着健壮的翅膀平滑在天空,无聊的小狗儿追着老鹰的影子欢叫。家鸡们大大咧咧地在它的脚趾缝里刨食着草籽和虫子。此时乡村的大路小路全都是空寂着,偶有行人或一辆车经过,都似乎给了什么恩典似的,这时路基便悠悠地颤动起来。闲静无聊的雄鸡长一声短一声地引颈鸣叫。真像梦一样的甜美,诗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   柴禾   姑妈   今生今世   村庄   故乡   沙漠   证据   冬天   母亲   生命   作者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