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 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3、【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略)
二、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柳恽  沈佺期
传诵 传颂 ;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疏朗 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 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 整体把握】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 析段研句 突破重难(点)
【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 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 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 木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
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①“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 (联想)树干 疏朗 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 (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 (联想)饱满 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
【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
【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四、 挖掘文本 提升思维
【典句赏析】
【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
【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 “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后的意味。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
【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
五、 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学生活动】结合板书以及探究的问题,对本课的内容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略)
六、 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问题投放】对熟读背诵篇目中的意象进行归类链接。例如“月”“梅”“杜鹃”“捣练”等都具有暗示性,引发联想,试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尝试性回忆有关篇目,组内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回顾,既要有数量,还要讲究速度。诗句积累。交流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例子,讲出联想点以及暗示性的意味。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引发刺激联想;系统归纳。
【整合答案】(略)
七、 举一反三,迁移巩固
【探究思考】
1、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集有关古典诗歌意象材料,分类整理。(按照花木植物类、器物类、动物类等分类;附好例句;简要说明暗示性的内涵与事物间的相关点)
2、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请运用本课所了解的知识,对加点部分文字进行评价。
(附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网上搜集,充分占有材料,进行材料的分类组合;形成文字,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成果集中后进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二语文   暗示性   人语   意象   树叶   落叶   诗歌   特征   形象   教案设计   艺术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