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
【学法建议】
1、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踪影(    )  折断(    )  娴熟(    )  诡谲(    )  隽永(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人所描写的射出去的箭的特点是什么?

②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三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波特兰度过。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1836年起在哈佛大学教书。其间一直在写诗,主要诗集有《夜吟》《奴隶之歌》《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
2、资料链接
(1)相关知识
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其诗歌的风格也能呈现出异彩而迥异:在《生之赞歌》《村里的铁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讲奋斗、讲拼搏、兢兢业业、务实的诗歌风格,而在《楼梯上的旧钟表》《有魂儿萦绕的房子》《浮木燃起的柴火》里则体现了作者飘逸诡谲的诗风,《箭与歌》《金色的夕照》等诗见出了作者凝练、隽永的诗风,《夜之颂》和《夜的降临》则表现了作者轻灵、温馨的诗风,《候鸟》《雨天》《雪花》则使我们看出了作者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创造出奇特的意境美的才能;《船的建造》是作者诸创作手法(叙事、抒情、比喻、象征)并用而构成的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失去的青春》则体现了作者淳而又淳的抒情才能;作者也并不乏有活泼以及凄婉的诗风,前者是在《孩子的时辰》、后者是于《积雪形成的十字架》和《顺遂自然》中得到了体现。而且作者也善于化典籍为神奇,譬如《安狄米恩》,一个月神和安狄米恩牧童,在作者笔下化出了一首意境多么美的爱情抒情诗。
(2)名句分享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戴高乐
二、文本研习
1、将“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中的“吐”改成“唱”好不好?为什么?
2、层次结构
全诗共三个小节:
第一节写“   ”:“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尽管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第二节写“   ”: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第三节四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                           。
3、艺术特色
(1)意象鲜明  寓意深刻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这就是       ,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2)构思巧妙
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    ”,都“       ”,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第三节再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3)语言形象
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三、问题探讨
1、诗中对“箭”和“歌”的描写,寓意丰富,请加以体会。

2、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上有没有关联?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课下练案
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   诗风   抒情诗   意象   美国   寓意   抒情   诗人   诗歌   朋友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